测检测员在进行加样/上地医院供图
核酸是生物细胞中的重要遗传物质,每种病毒都有独特的核酸序列,可用来确定病毒是否存在。完成提取核酸并加入扩增试剂后,样本会被送往三区。三区内主要的工作是进行扩增循环和结果的判读。
11台扩增检测仪同时工作,高速运转着。检测员郭丹丹一直关注着电脑屏幕上出现的一条条基因线,进行着结果的判读。她说,三区,是精神压力最大的地方。
郭丹丹:“只有一条S形内标线,就是阴性的。如果出现两条或三条其它基因的S型曲线,就代表着可能出现了我们想要检测的新冠病毒核酸的基因片段。每次看到这一板92个标本曲线都是正常的,就会特别开心,就可以告诉我二区的同事这一波标本是正常的,可以发送走了。如果是异常的,也要立即告诉他们赶紧去复核。经过三遍复核都是异常的话,我们会把这个样本送到疾控中心再去复核。”
检测员要关注基因线/上地医院供图
从接收样本到出结果,大约是4~6个小时,没有问题的阴性结果,将由二区的检测员进行上传,之后进行核酸检测的市民就可以在健康宝上查询到结果。
郭丹丹:“咱们市民去采核酸时,每个试管上都是有信息码的,信息码关联了市民的身份证号。我们把信息码上传到可以和健康宝导入的信息系统里,提交了之后,检测核酸的人就能够在手机上看到结果了。”
直面病毒 不惧风险
核酸检测目前是新冠肺炎的主要筛查手段之一,也是确诊的依据之一。这是一项技术要求高、风险大、繁琐细致、手工操作环节多且量大的工作。郭丹丹表示,虽然机器已经能够节省许多时间,但许多精细的步骤,必须由人工来完成。
郭丹丹:“我们有可以进行加样的仪器,但是机器的敏感度还是要低了很多。比如采集的鼻拭子比较粘稠,机器可能没有吸上来,但是它会默认吸到了。所以仪器还是没有办法代替人,我们自己手工加的话就比较准确。”
精细活需要手工完成/上地医院供图
而每一次进行样本处理和提取,都可能是一次与新冠病毒的近距离接触。王蕾说:
王蕾:“因为都是液体,有的时候打开试管会产生液体飞溅,有可能就会溅到护目屏上。管子在运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上下颠倒,那么盖子上可能也会留有一些液体,所以这也是我们需要小心的。因为我们在二区接收到的有可能都是高危的样本,比如说它可能是密接或者可能就是患者本人,因此需要我们格外注意防护。”
二区检测员风险最大/上地医院供图
为了保证安全,实验室里的每个操作房间,都有几道大门重重“设卡”。每个工作区域的人员、物品等全都是独立的,甚至连空气都是独立的,并且通过三级过滤稀释了空气中的气溶胶。用来交接的传递窗也只能正向传递,一次只能打开一个。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尽最大程度降低对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影响,也尽最大程度保证安全。
王蕾:“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并且我们必须严格的做好防护,做好每一个步骤。因为一旦其中一个步骤产生错误,那咱们最后就可能得不到最正确的结果。在防护过程中,一旦忽视了一个防护的点,有可能就会造成感染的风险。不仅自己会被感染,而且也会影响整个实验室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