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4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山脉

首页 > 旅游 > 作者:YD1662023-11-01 21:51:24

导语:在地理学上,我国境内400毫米与800毫米两条等降水量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前者将中华大地分为了半湿润区(400毫米线以南,800毫米线以北)和半干旱区(400毫米线以北),后者将神州大地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800毫米线以南)与温带季风气候(800毫米线以北)。那么,如此重要的两条线,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经扮演过什么样的角色呢?

等降水量线的概念

首先,我们知道所谓的“等降水量线”,是一个气象学上的概念。用来反映地区年降水量的一种直观的方式。在表达方式上有些类似于地理学上反映地势高低起伏变化的“等高线”。只不过,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后者一般不发生十分明显的变化,而等降水量线却会在数十年的时间跨度内发生明显的变化。

古代中国,作为一个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相爱相*”的古老文明。对于一年之中合适的降水,有着天然的渴求。具体来说,农耕民族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一年之中降水太多或者太少都会影响收成。而游牧民族的生活虽然表面上呈现出“逐水草而居”的状态。但是,一旦草原上的降水太少,牧草自然无法持续生长,同样会给游牧民族的同胞们带来灭顶之灾。

于是,很自然的得出结论:古代中国在自然经济的情况下,对于降水量的变化十分敏感。那么,反映降水量情况的“等降水量线”,便能直观的体现出古代中国游牧与农耕两种生产方式的分布与发展情况。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两条等降水量线,就是400毫米与800毫米两条线了。

我国4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山脉,(1)

400毫米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从图上可以看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在我国境内的走向,大致是沿着长城一线分布。自大兴安岭-张家口方向,往西延伸到了兰州与拉萨,最后到达喜马拉雅山脉东部。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在我国境内则是大致沿着秦岭-淮河一线将中国大地一分为二。值得一提的是,秦岭-淮河一线也是中国零摄氏度等温线的大致走向。

重点来了,400毫米与800毫米两条等降水量线,同中国历史与地理上的两条分界线呈现出惊人的吻合度。这其中会有什么样的关联和故事呢?

农耕与游牧两种文明冲突的前线

先说说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众所周知,长城是我国古代农耕民族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劫掠,而修建的超大型防御基础设施。所以,长城一线天然就是古代中国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从地图上看,这条线将大兴安岭山脉、燕山山脉、阴山山脉等连成一线。形成了地理上的隔绝关系。

我国4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山脉,(2)

400毫米线经过的山脉示意图(从右往左分别为大兴安岭、燕山、阴山)

而围绕着这条线,古代中国的漫长历史中,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曾经爆发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冲突。这其中的根本原因,便是之前提到过的有关于等降水量线的特点——经常移动。

作为气象学中的一种自然现象,降水本身就是个混沌体系内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结果。所以,它的不确定性是十分明显的。即便是现代科技加持下预测降水的天气预报,也无法做到长时间精确的推算。所以,古人们面对降水,年年风调雨顺是运气爆棚。更多的时候,却是大旱与大涝纷至沓来,让他们疲于应对。而这种现象,体现到等降水量线上便是400毫米线的南移和北移。

相比起大旱,大涝的情形下,对于草原民族来说,牧场的范围更广了,水草丰美的时间更长了。于是,可以放牧的牧场也更广阔了。而农耕民族在这个时候,一般要面对各条河流的集中泛滥。且因为长时间降雨,使得农作物无法充分的见到阳光。减产的后果,在大涝的情况下便几乎成了必然。

而对于农耕和游牧两个文明来说,更加危险的是遇到大旱的情况。即400毫米线向南移动的情况。这意味着游牧区水草枯萎,牛羊大面积死亡。农耕区缺乏灌溉水源,农作物大量减产。这其中尤以游牧区的损失更大。一旦游牧民族发现自己活不下去了,便会冒险跨越长城,去抢夺长城以南的农耕民族的生活用品。随着规模和频率的不断放大,便会演变成中原农耕文明政权与草原游牧民族政权的长期对峙和冲突。

我国4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山脉,(3)

秦朝与明朝长城分布示意图

于是,抢在对方前面占据优势地形,自然成了战争状态下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长城一线大多修建在山脉之上。所以,一般情况下,农耕民族政权会成功的占据山脉优势地形。游牧民族政权很难跨过这道自然与人工“合建”的防御体系。这样的例子,参照古代中国的秦汉与匈奴,隋唐与突厥,明朝与蒙古。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农耕民族政权占据了优势地位。

当然,也存在农耕民族丢失长城一线而导致国防压力倍增的例子。不用说,自然是北宋与契丹对峙的情形。包含长城一线的幽云十六州落在了游牧民族出身的辽国手中。让北宋自始至终都承受着来自北方的巨大压力。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存在,才导致了古代中国游牧区与农耕区天然分界线出现在今天的位置。也间接的让农耕文明选择将长城建在了现在的位置上。从逻辑上说,是长城的走向反应了400毫米线的分布情况。于是,在这条天然分界线上发生的战争,绝大部分都是农耕与游牧两种文化的冲突。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秦岭,是横亘在中华大地上的一条山脉。在地理学上同东部的淮河一起,将神州大地分为南北两大部分。而围绕着这条线所发生的故事,同样也不少。首先,我们就来谈一谈为何会以所谓的秦岭-淮河一线作为中国南北的分界线。

我国4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山脉,(4)

秦岭-淮河线

同样的道理,这还得从另外一条等降水量线—800毫米线说起。

作为农耕文明的腹地,秦岭-淮河一线最开始的分界作用,就体现在了对不同农耕方式的划界。秦岭-淮河一线以北,降水量相对南边较为稀少,自然以旱地为主,农作物大多为小麦。秦岭-淮河线以南,降水丰沛,就以水田为主,水稻就成了最大的粮食作物种类。巧合的是,穿越我国境内的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在我国的东部,差不多就是沿着秦岭-淮河一线延伸的。

所以,在这条分界线南北的气候差异,古代的人们早有感知。于是很早人们就有了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感叹了。也正是因为这条线天然上的属性,影响了生活在南北的人们的生活习惯与文化发展。于是秦岭-淮河线也成为了划分中国南北文化的人文分界线。

不过,你以为800毫米线经过的秦岭-淮河线就只有这些了?当然不是!虽然秦岭-淮河线处于传统中国农耕文明的腹心地带。但也会在某些特殊的时间段里充当南北分裂政权的天然界限。所以,为了完成华夏的再次统一,围绕这条线的诸多“北伐”与“南征”大戏,从来都不会缺少剧本。从最早的三国魏晋,再到南北朝时期,加上后来的南宋与金国的对峙。秦岭-淮河一线一直都承担着“军事分界线”作用。

我国4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山脉,(5)

连接秦岭南北的几条道路以及诸葛亮北伐的路线

这其中,最著名的应该算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与曹魏政权围绕秦岭一线反复拉锯的攻防战了。也就是历史上为人所熟知的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的战争。而秦岭,则是诸葛丞相一辈子都无法迈过的坎。最终,他带着无尽的遗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而五丈原,也正是秦岭山脉中的一条。

不过,秦岭虽然给诸葛丞相的历次北伐行动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数次都是因为粮草不济而不得不退兵)。同样,也成为蜀汉政权抵御曹魏入侵的天然防线。或许,当年的诸葛亮心中,对秦岭的态度只怕是又爱又恨吧。作为“蜀道难”的北端,这种物理上的隔绝作用尤为明显。

同样,东部的淮河一线在南北分裂时期,也对各个割据政权,特别是南方的割据政权有着极大的作用。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南宋面对北方金人政权以及后来的蒙古政权的防御态势,做一个相对简单的了解。

我国4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山脉,(6)

淮河流域示意图

作为少数民族政权,金国与蒙古的军事力量均以骑兵为主。在平原开阔地带冲击力十分强大。相较于以步兵为主的南宋军队,前两者的优势十分明显。不过,若是将战场选在了河网密布的淮河流域,那么金国与蒙古的骑兵在面对南宋步兵时,原本的优势便会大打折扣。无法发挥出机动性和冲击力的骑兵,只能沦为重步兵攻击的活靶子。

当然,这些只是粗略的说明,方便大家理解而已。南宋以江淮和荆襄一线为防御北方的战略要地,其中的原因很复杂,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结论

通过介绍,相信大家对于400毫米与800毫米两条等降水量线,以及它们影响下的长城一线和秦岭-淮河线在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当然,围绕这两条线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欢迎大家提出自己的看法。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