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似乎是经济全面崩盘的导火索,但如果深入分析美国经济的发展,就会发现,大衰退之前并非没有征兆。
大衰退的征兆美国在工业化进程中,产业发展并不平衡,汽车生产等新兴产业大赚特赚,传统产业却处在摇摇欲坠中。
比如农产品价格,在1929年之前的十年里,只是偶尔有上涨,其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以下跌为主。
加上制造业争夺优质劳动力,农业工人和农业税都有显著提升,但基础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情况却急剧恶化,与二十年代的经济繁荣基本绝缘。
煤炭、铁路等基础产业也遇到了同样的困难,特别是电力、飞机、汽车新兴产业的兴起,让传统行业遭遇到了巨大冲击。
经济繁荣的外衣之下,行业发展的不平衡,让这架战车在冲锋的道路上,显得摇摇欲坠。资本主义一定会存在的贫富差距,也给大萧条埋下了伏笔。
大萧条前夕,25%的财富掌握在0.1%的人手中,但是工人阶级的收入并未增加很多。
工人每周收入从22.08美元涨到25.03美元,涨幅13.4%,远低于GDP35.2%的名义增速。
贫困率从1919年的51.6%上升至65.8%,在1929年,一个家庭最低的生活必需品需要2000美元购买,但那时有60%的家庭收入达不到这个标准。
需要钱维持生活的工人收入低,掌握巨额财富的资本家不肯消费,让消费需求和生产力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鸿沟。
一面是生产过剩的市场,一面是没有消费能力的民众,企业盈利能力持续恶化,只能降低生产投资,降低用工需求。
持续上升的失业率又减少了居民收入,结果就是导致人们根本没有了购买力,每一分钱都花在了生存消费上。
美联储试图通过下调贴现利率挽救市场低迷,但是并没有带来投资增长,这种奇怪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实际利率上涨造成的。
市场当时处于通货紧缩中,物价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即使是贴现率下调,实际利率也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而这又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简单来说,就是这个措施形同于瞎子点灯,白费蜡。
市场持续低迷,贷款者信用相继*,银行业无法回笼资金,随之崩盘。*的商业银行,从1929年的883家仅到第二年,就有多达125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