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影响,美国股市大幅下跌,8个交易日内四次熔断。为了应对疫情的负面影响及美股重挫,美联储两次降息150BP至“零利率”,并重启了7000亿美元量化宽松计划。
然而,美联储的强力刺激并没能成功提振市场情绪,美国股市依然在剧烈震荡中下行。美股的下跌,是否会引发新一轮金融危机,乃至历史性的大萧条,成为了市场热议的话题。
本文将重温1929年美股*,以及随之而来的大萧条的时代背景,探讨当下的历史环境与大萧条时期有哪些异同,供读者参考。
1、大萧条的历史
1.1、咆哮的二十年代
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前,美国经历了长达10年的经济繁荣,史称“咆哮的二十年代”或“柯立芝繁荣”(约翰·柯立芝与1923年至1929年担任美国总统)。
这10年间美国出现经济繁荣的原因,主要有二:在供给侧,流水线革命推动了以汽车产业为代表的工业部门生产效率的增长;在需求侧,一战及战后美国民众积累的财富逐渐转化为旺盛的购买力。
1913年,福特公司开始将流水线应用于汽车装配。这一生产流程的改进获得巨大成功,福特汽车的生产效率迅速提高,著名的福特T型车的生产工时从流水线应用前的12.5个小时缩小到1.5个小时,生产价格降低了2/3。到了1923年巅峰时期,仅福特一家可以生产183万辆汽车,而排名第二的汽车厂商雪佛兰仅能生产33万辆。流水线的巨大成功,使得其他汽车厂商纷纷效仿,最终提高了整个美国耐用品制造行业的生产效率。
1914至1921年一战及欧洲战后重建期间,美国通过商品顺差共获得了大约200亿美元的财富,世界黄金从英国流向美国,最终化为美国民众的储蓄。战争期间美国政府为了筹集军费和抑制通货膨胀,发行了大约215亿美元国债,部分抑制了战时民众的消费需求。战后随着储蓄的消耗和美国政府不断偿还债务,民众的消费能力得以释放。
与此同时,战后美国政府开始初步实行如最低工资标准等福利制度,保障了民众的基本生活。叠加长期的经济繁荣,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让美国民众忽视了失业风险和储蓄,开始培养起借贷消费、超前消费的习惯,也进一步强化了消费需求,对当期的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1.2、杠杆牛市的形成
20年代的经济繁荣,在美国金融市场上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史无前例的美股大牛市。美国股市从1921年开始单边上涨,到1929年10月崩盘为止,道琼斯指数从67点上涨至365点,涨幅超过4倍。
美国股市出现牛市的原因有三:一是经济繁荣时期,企业利润不断增长;二是宽松的货币环境;三是金融监管宽松,催生出杠杆泡沫。
在“咆哮的20年代”,美国经济呈现供需两旺的格局,美股上市公司利润节节增长,成为牛市的坚实支撑。从1921年末至1929年末,美股上市公司盈利增长了450%。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经历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当时美联储上调贴现利率,取得了较好的遏制通胀的效果。1921年之后,美国物价基本上保持了平稳,美联储因此逐步下调贴现利率,宽松货币以促进经济繁荣。宽松的货币环境和低成本资金,为资金流入股市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