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欣定律内容,格雷欣法则存在的原因

首页 > 财经 > 作者:YD1662024-05-15 03:31:01

其实没想那么多,之所以扯出这样的话题,源于几天前,无聊,搜索公众号,看看还有没有同样叫米饭的家伙也在做着自己的公众号。于是别说,还真让我找到了几个。

昨天晚上,其中一个叫“米饭说”的公号,发了这样一篇文章——

有人说,这样就是没素质

我读了以后,进行了留言评论。

格雷欣定律内容,格雷欣法则存在的原因(1)

没想到,竟然得到了号主的认同。

其实仔细想想,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类似的事情很多,不是说某个地方的人素质不高,也不是某个层次的人没有素质。总结来看,只有一点,那就是——没见识。

当然,见识这种东西,说白了可以学,只要拥有上进心和积极的态度,我觉得这世上没什么事情能难倒一个人。但是当这个人没有上进心,态度也不积极,甚至说把自己的眼光和目标只定位在某些点上的时候,那么无论怎么样都是没用的。

正所谓能者为师,向比自己知道事情多的人请教没什么丢脸的。学习是提升自己的惟一途径,而一个人想要提高自身价值,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学习是自己的事,不能把自己的态度和想法强加于人,这个是行事的关键。

一般来讲,当一个相对平衡的环境里,突然有积极的人出现时,会带动其他人,形成一种积极的氛围。而当这个环境变成了一个完全沉浸在低迷的气氛中的环境时,那尽管这个人再怎么积极,也不过是投入深潭中的一粒石,不会有任何波澜,且会被同化掉。

其实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对于社会发展而言,本来是积极的东西,却在恶劣的环境中被评价为“就你事儿多”,“哪儿都显摆你”的时候,久而久之,积极的人也会质疑自己的行为,怀疑自己的人生观。

经济学中有一个“格雷欣定律”,提出者叫托马斯·格雷欣,他针对当时的欧洲市场,铸币行业存在的现象,总结出了这样的规律。

很久以前的市场流通中是用金属块来作为通货的,多重的金属就代表多少的流通价值。后来开始有了铸币,铸币上有铭文和标识,用来表明铸币的重量,在这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中,铸币的出现确实让交易更简单。

但是铸币在当时来说是一种先进的技术,普通人是没什么办法辨别铸币的成色的。但是总会有专业的所谓行家在,所以在铸币方面,这些行家开始耍手段。他们把成色好的铸币融化,提取出贵金属,将这些贵金属重新分配比例,再加入“贱”金属,如此一来,可能本来2块铸币,就会变成3块铸币,甚至更多。

确实,读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说,货币不都是由政府发行吗?

但是在那个时代,政府之外的铸币是根本禁止不了的。所以市场上开始出现成色低的铸币。成色高的铸币不断被融化,取而代之的是成色低的铸币,如此反复,市场上流通的,就都是成色低的铸币了。

后来有人发现,这个定律其实适用于任何领域。

比如买卖二手车,你有一台车想卖,实际价值大约2万,我也有一台车想卖,但是我的大修过,最多就值5千,可从外观等方面看,我俩的车都是一样的,没什么明显的分别。这个时候可能你报价是2万5,最后2万就希望成交,而我呢?直接报价就1万5。

这个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并非是行家的买主,自然会有自己的判断,同样的东西,价低者性价比高。所以成交的是我这台经过大修的车。而1万5作为这个款式的二手车的成交价,就几乎成为了新的标准。

在这个标准下,你的车是亏损的,所以你会退出市场。而这个成交价对于我这种车来说,是很有利润的,所以更多这样经过大修的车涌入市场,最后市场上都剩下这种“劣车”,而你那种“良车”就被驱逐出去了。

类似的境况还有很多,但是当我们用替代法来看这件事的时候,就会发现,当自己作为公众时,态度是一个样,作为交易双方时,态度又是一个样。但不管是哪一方,最终的目标很确定,那就是利益最大化。

所谓劣币驱逐良币,其实是站在公众的角度来看待的,但是若设想自己是交易者,是需要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一方,那其中的劣其实对于自己来说就是良,而良对于自己来说则是劣。因为在这场交易里,良代表数量少,劣代表数量多,多则可以用来兑换更多物资,这也就是交易中铸币持有者的利益所在。

而转念而看,既然出现了既得利益者,那么受到损害的是谁呢?按格雷欣定律来看,当劣币驱逐良币时,受到损害的是公众。可是当公众成为交易中的一方时,却又变成了收益者。

所以这是一个严重的冲突问题。当劣币大行其道时,大家都是公众,可当损害利益明确到人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又不是公众了。

格雷欣定律不可逆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信息的严重滞后。就好比一盆清水,滴入一滴墨水,清水还是清水。一盆墨水滴入一滴清水,墨水还是墨水,当墨水或清水到了能够被发现不对劲的时候,往往都是已经发展到很严重了的时候。

所以尽管有人想到,可以选出一个公众代理人,代替公众来维护大家的利益。可是如果这个代理人昏聩不明,好坏不分,那最终的结果还是劣币驱逐良币。对于个人而言可能是获利了,但是对于市场而言,是不可逆的损伤。

在企业管理上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管理人渴望的自身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是老板方面渴望的企业发展欣欣向荣。其实这本不冲突,米饭在银行工作时,当时的行长就主张“快乐员工,满意客户”这样的理念。他认为员工快乐了,客户才能满意,而让员工快乐的惟一途径就是尽量地满足员工合理的诉求,让员工得到应得的利益。

当然这个利益并非单纯的指经济和物质,而是包含多方面的。他认为银行做强了,业绩上来了,员工的收益才会有成长。对于这一点我是很赞同的。

可是为什么我讲到在企业管理中会有劣币驱逐良币呢?这就要深入的挖掘一下人类社会的根本行为。人都是趋利的,不管是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么明显的趋利行为,还是企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这都是趋利行为。

所以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定理——

在企业管理下,有这样两个角色,对应“劣币驱逐良币”中的公众和个人。

公众是老板,一心想把企业做大做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个人是管理人,一心想要自身利益最大化,升职加薪。

所以就要面临如下的问题:

1、管理人“欲壑难填”。这一点是必须要承认的,人的*真的是无穷的,不管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

2、管理人都希望“自保第一”,进而谋求更高的位置。可能这样讲比较粗浅,用白话来说,管理人的目标与企业发展毫无关系,他们的目标就是成为组长、班长、科长、主任、处长、部长……一步步走向CEO的位置。向上走,首先得自保,要自保则就要干掉潜在竞争者。谁是对企业有利的“良”,那必然就是对自己不利的“劣”。那这个“良”自然也就要成为被灭掉的对象。而想要谋求高位,就必须有自己的小团队,小帮派,回观历朝历代的位高人臣,哪个倒下的时候不牵连大批的党羽,以史为鉴,就是如此。

3、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这个不难理解了,因为党羽多,黑白顷刻间就可以颠倒,那天下万物还不是为我所用?任何时候,“良”就是“劣”,“劣”就是“良”,只要附和的人多了,错的自然也就成了对的。

4、代表公众的老板自身的问题。意志不坚定,心怀魔障者,往往会被利用,被蒙蔽。这是比较致命的。

5、当然,尽管有的时候公众一方是明智的,是英明的,仍然逃脱不了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带来的问题。这也是很多企业都是在病入膏肓时才开始整治的根本原因。由于信息滞后,代表公众一方发现时,劣币已经驱逐了大部分良币,所以很多企业在整改的时候,其实是已经遭受了很大损失的。

不用看历史的,就看十八大以来各地落马的贪官,没有一个是刚刚开始贪腐就被制止掉的,而都是已经形成一定气候,造成恶劣影响时,才被警觉,才被发现,才被处理。

但是好在,处理了,可以暂缓劣币驱逐良币的速度,进而迎来转机。

话题再回到素质问题上。由于公众被污染,认为低素质的行为是正确的,导致对高素质行为的渴求和提倡成为无用功。这也是劣币驱逐良币的体现。

但是——

劣币驱逐良币就真的没有解决的办法了么?

有解决办法!

切断向盆里注入的墨水,加入更多的清水,那这盆本来已经变黑的水也会变清。同理,切断劣币的进入,并且有足够的良币得到公众支持,进入市场流通,最终劣币的影响也会消除到近乎为零。

一切其实都在公众来左右,那么谁是公众?自然是你我每一个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公益广告都在说“从我做起”——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节约用水,从我做起;遵守交通安全,从我做起……

尽管有太多的“从我做起”了,但只要开始做了,就不晚,你说呢?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