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增的市值
2006年6月1日,中国银行在香港上市。7月5日便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这在中国股市上是史无前例的。更让人诧异的是,自2006年第一只新股中工国际6月19日上市,到8月5日,已有12只新股登陆A股市场,募集资金总额为415.21亿元。以上市首日收盘价计算,累计为A股市场增加总市值7,845.14亿元、可流通市值293.17亿元。
这意味着,不到两个月,超过400亿的IPO规模已接近2003年全年的水平。在2006年剩余的日子里,2006年IPO的规模肯定会远远高出中国股市历史上IPO募资额最多的年份2001年(563.83亿元)的水平。
新上市和即将上市的股票在轻易改变着中国股市的市值规模,在12只新股中,就有两只股票——中国银行与大秦铁路——位列内地市场总市值前五名。其中,中国银行在上市首日以6,739.34亿元的总市值颠覆了中国石化保持了五年的冠军地位(截至2006年8月8日,内地A股市场总市值前5位股票均在上交所,分别是中国银行8,224亿元、中国石化5,210亿元、招商银行913亿元、大秦铁路760亿元和宝钢705亿元。而在16年前,上海A股龙头电真空总市值只有8.6亿元且占了整个市场的60%,与之相比,变化确实是十分惊人的)。
但中国银行注定不会在第一名的位置上待得太久,因为中国工商银行也在2006年10月27日同时发行H股和A股,总市值在2006年年底就超过2,500亿美元,成为市场的新霸主。
香港股市的被动
随着这些大企业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同步上市,以及已在香港上市的国航和中移动等红筹股H股回归内地股市,再加上A股的新发、增发等,有人认为在不到一年内A股新增的股票市值有可能超过2.3万亿元,这就意味着市场规模将在原有的基础上翻番或再造一个A股市场。
但是,人们没有考虑到二级市场的上涨。上证指数从不到2,000点上涨至4,000点以上,截至2007年5月初,A股总市值已超过16万亿,而港股总市值只有15万亿不到。反讽的是,这样的速度和想象力来自于同一个源泉——香港股市。香港股市市值在2006年3月15日便达到了10万亿港元,稳居全球第七大市场和亚洲第二大市场的地位,而它的成长性大多由中国内地赴港上市的企业所贡献。
香港恒生指数一直拒绝H股进入成分股,只接受中国移动和中海油等红筹股,但随着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交通银行等超大型H股的崛起,如果再不考虑H股的地位,恒生指数的代表性将每况愈下(事实上,从2003年以来,香港股市上升的真正动力确实来自于H股)。
为了不被“边缘化”,香港恒生指数服务公司2006年年初便在市场的压力下发表声明,表示将有条件地将H股纳入恒生指数成分股中。2006年9月11日,沿用了7年的恒生指数终于加入了首只国企股建设银行,在指数中的比重为2.16%,令恒指成分股由33只增至34只。
与被动的恒生指数服务公司相比,当地市场人士谈论更多的是恒生指数何时内地化。1997年10月股灾前,H股只占港股总市值的6%,但2006年8月已升至30%。2006年前7个月,内地企业成交金额占香港股市证券成交总额的57%,集资金额占市场总额的70%,仅内地中央企业便在香港集资67亿港元。
从近年香港认购人数最多的10只新股看,也可发现除了香港特区政府出台相关优惠(如减免印花税)措施鼓励认购的地铁公司及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领汇外,认购人数最多的新股几乎都是2000年以后上市的国企股(见表10)。
表10:香港历年认购人数最多的10只股票
疯狂的权证“赌博”
这当然引起了内地市场的焦虑。由于20世纪90年代内地股市发展神速,2000年香港人曾讨论过自己市场面临边缘化的可能性,但其后由于A股市场的泡沫化,反而被港股给边缘化了。为了奋起直追,A股市场的IPO大跃进也就在所难免。
由于有着深厚的群众投机(赌博)基础,自从2005年8月第一只宝钢认购权证上市,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内地的权证从无到有,竟然跃居全球第二大权证交易市场,反而超过了香港。2006年上半年,沪深权证市场成交金额达到9,389亿元(1,172亿美元),德国以1,549亿美元、香港以969亿美元分列全球第一和第三。
2006年1月至6月,沪深证交所权证总成交额占市场总成交金额的19%,权证已成为内地证券市场仅次于股票的第二大交易品种。最不可思议的是,产生如此大的交易量的内地上市权证只有27只,权证数量在所有权证交易地区品种数排名倒数第一,而德国有94,059只,香港有1,481只,韩国有831只。
在内地,权证绝大部分时间只是赌博工具而已。由于A股市场禁止T 0交易并有涨跌幅限制,权证市场为热爱投机与赌博的人打开了方便之门。在2006年5、6两个月,参与权证交易的账户中有47%进行了T 0交易,一周交易权证10次以上的账户占交易者的20%左右,这些人每周的交易金额也高达100万元以上。总体而言,“T 0”造就了权证八成的交易量。
据上海证券交易所有关部门披露,只有5%的股民参与了权证的交易(这里应该包括一些被动交易者,即因股改由上市公司作为补偿赠送给流通*的权证)。在参与者中,有六成以上的交易量来自于约8,000户日均交易额50万元以上的大户。在2006年6月5日至6月30日的四周时间内,8,177名大户平均每周交易786万元,也就是说,他们平均每天要做157万元的交易量。通过T 0交易方式将资金放大,在极端的情况下,一个100万元规模的大户一天可以做出3,000万元的成交金额。
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权证受到了操纵,可是据我观察,内地权证的背后应该存在庄家操纵行为。我几乎每天都在研究万科认沽权证的即时动态走势,尤其是在2006年7月至8月,它已被发行者三令五申其内在价格为零,将在8月末变成废纸一张,可它仍走出几波很像样的反弹走势,价格上蹿下跳,如果没有蓄意控制、引诱其他人对赌,难以想象有如此“自然”的市场价格走势。
具体而言,存续期只有9个月的21.4亿份万科认沽权证上市当天最高价是1.04元,市值为22.26亿元,其后一路下跌至0.36元,又反弹到0.7元,然后绵绵阴跌。在万科认沽权证的最后四个交易日内,万科正股的股价稳居6元/股以上并不断上涨,而万科认沽权证的行权价是3.638元,也就是说6元多的万科正股跌到3.638元/股,万科认沽权证才具有价值。
由于每天实施10%的跌停板制度,万科正股在4天内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跌到这个价位,但这并不妨碍万科认沽权证当天以0.035元/股开盘,最低为0.027元/股,结果竟以0.042元/股收盘,仍然上涨了20%。在最后的三天内,万科权证才出现*,分别为-12.29%和-44.44%、-95%。
在2006年8月28日万科权证结束交易那天,其价格走势图像个垂死病人的心电图,走走停停,但不时爆发一些小反弹,尤其是在最后的十几分钟内,价格竟然仍在1厘和2厘之间跳动,而且成交量仍不小,这些人还在抓紧最后的时刻赌博。别小看这1厘到2厘,它意味着翻倍啊。
这时,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不得不承认万科权证市场是专业赌场。
本篇图片源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