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朝曾爆发过一次“封丘罢考事件”,这件事恰恰在田文镜的管辖范围内。当时,黄河爆发水灾,急需人手修筑堤坝。
放在以前,这件事和秀才们毫无关系,但雍正却要求秀才们“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这意味着秀才们失去了特权,既要交税,又要服役。
于是,这批秀才选择了暴力罢考,试图威胁朝廷终止新政。但田文镜没有半分退让,直接抓人,并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向雍正汇报实情,不惜与当朝名臣张廷玉为敌。
如此“不会做人”,难怪四处结仇。但是,面对这样一位颇受争议的臣子,雍正却给予了他前所未有的支持。
雍正认为田文镜就算只是监生出身,也“故有吏才”,不光破格授官,更是亲自将他从汉军正蓝旗抬入了正黄旗。
在雍正眼里,田文镜是臣子的表率,他曾不止一次的感慨过,倘若各省督抚都能像田文镜一样,那么“天下允称大治”。
雍正对田文镜的欣赏,实际上有着多重原因。
表面因素:能力超群的田文镜
田文镜是一位颇具能力的官员,尤其擅长整顿吏治,《清史稿》中便有评价:“文镜故有吏才”。
田文镜浸淫官场多年,在进入京城权力圈之前,田文镜先后担任过福建长乐县丞,山西宁乡知县与直隶易州知州,积累了丰富的基层行政经验。
当时,清朝官场中存在着种种弊病,基层官员们投机取巧的方法也五花八门,常年身居高位的官员对此缺乏了解,行事多有不便。
但是,田文镜与这些高官不同,他曾是局中人,如今治理起来可谓驾轻就熟。
在处理具体问题时,田文镜的思路也十分清晰。
雍正即位之初,发现朝廷财政亏空严重,便下令各地展开清查追补工作。彼时,田文镜刚刚来到河南当差,摆在他眼前的是一个巨大的烂摊子。
河南地方府库钱粮亏空数额巨大,历经数代官员,早就成了烂账,追查难度极大。面对这样的情况,老练的田文镜意识到,必须先查明亏空的原因。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田文镜认为亏空的原因共有三种。第一,上司索要,下级官员不得不挪动钱财;第二,官员中饱私囊,自己贪污了正项钱粮;第三,灾荒严重,老百姓积欠了官府的钱。
而在这三个原因里,田文镜敏锐的察觉到,亏空和老百姓关系不大,官员、胥吏与绅衿才是造成亏空的主要原因。
明确了目标后,田文镜立刻开展行动,所谓蛇打七寸,他在基层沉寂多年,自然知道这些官员为何有恃无恐。
原来,古代官员调任频繁,官员们大多默认,只要离开了施政地,就无法被追责。再加上每一任官员都是如此,所谓法不责众,就是这个道理。
可他们万万没想到,田文镜恰好是个最不怕麻烦的督抚,他不光拟定了一份详细的名单,还颇有智慧的制定了三项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