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携手大咖,一起学习风湿学术盛宴!
202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年会(ACR)于美国东部时间11月10日~14日召开,风湿免疫届的科学家们为大家带来最新的研究成果。以下为部分会议亮点:
甲氨蝶呤可提高培戈洛酶在痛风中的治疗效果
对于难治性痛风患者,培戈洛酶联合中等剂量口服甲氨蝶呤治疗,比单纯使用培戈洛酶能更有效降低血尿酸水平,持续时间达52周。同时,培戈洛酶联合甲氨蝶呤也能更有效地消除痛风石,并减轻输液反应。
“你们应该都看了去年五月公布的MIRROR随机对照试验前24周的初步研究结果。” 阿拉斯加骨科医师Botson博士说。“我们在试验早期看到的治疗组差异一直持续到第12个月,并且没有出现新的安全问题。这些结果证实培戈洛酶联合每周15毫克口服甲氨蝶呤治疗痛风能取得更好的疗效,其安全性也得到保障。”
ACR大会讲者
培戈洛酶(pegloticase)是一种*的聚乙二醇化尿酸氧化酶,用于降低血尿酸水平,但89%的患者服使用培戈洛酶治疗期间产生抗药抗体,这些抗体限制了培戈洛酶的降尿酸作用且增加输液反应的风险。MIRROR随机对照试验通过超过52周的研究,比较每两周静脉注射8毫克培戈洛酶联合每周15毫克口服甲氨蝶呤治疗与培戈洛酶单药治疗的疗效。在为期4周的甲氨蝶呤耐受性试验后,共100名患者被随机分配到培戈洛酶加甲氨蝶呤组,52名患者被随机分配到培戈洛酶加安慰剂组。主要研究终点是至少80%的患者在20到24周时其血尿酸<6 mg/dl。
在第6个月时,联用培戈洛酶和甲氨蝶呤治疗组71%的患者达到主要终点,而单用培戈洛酶组患者达到主要研究终点的比例近为38.5%(p<0.0001)。在第52周时,联用培戈洛酶和甲氨蝶呤组60%患者血尿酸<6mg/dl,而单用培戈洛酶组患者比例为30.8%(p≤0.003)。
在有至少一个痛风石的患者中,联用培戈洛酶和甲氨蝶呤治疗可以使34.6%的患者超过1个痛风石完全消退,而单用培戈洛酶患者这一比例仅为13.8%。到第52周,联用培戈洛酶和甲氨蝶呤治疗组53.7%患者的痛风石完全消退,而单用培戈洛酶的患者比例为31%(两者均为p≤0.048)。
联用培戈洛酶和甲氨蝶呤治疗组产生新的抗PEG抗体的患者比例也较安慰剂组低,分别为31.6%和58.3%;并且输液反应的发生率更低,分别为13.3%对32.1%。两组不良事件的发生或急性痛风发作则无显著差异。
针对IIM患者癌症筛查新建议
“四分之一的特发性炎性肌病 (IIM) 患者在肌病发病前后的三年内发展为某种形式的癌症。新的共识有望帮助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癌症风险分层,并针对高、中和低患癌风险推荐特定的筛查方法。
“恶性肿瘤是成人肌炎死亡的主要原因,在肌炎晚期容易合并恶性肿瘤。”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博士,MSC、MBChB、NIHR临床讲师,Alexander Oldroyd说。“早期诊断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筛查对于早期发现癌症至关重要。”
ACR大会讲者
Oldroyd博士讨论了 2021 年发表在Rheumatology上的关于对肌炎患者进行癌症风险分层和筛查的最新共识。来自22个郡的75名风湿病学者和3名合作患者使用德尔菲法(Delphi assessment)对117个相关研究进行了评估,得出这些推荐建议。
肌炎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的低危因素包括抗合成酶综合征和具有临床特征的结缔组织病亚型,例如雷诺氏病和间质性肺病(ILD)。中危因素包括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多发性肌炎以及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男性患者。高危因素包括发病年龄>40岁的皮肌炎、治疗后仍持续高疾病活动度、吞咽困难和皮肤坏死。
癌症的基本筛查包括全面的病史和体格检查、血细胞计数、肝功能、血沉、C反应蛋白、蛋白电泳试验、尿液分析和胸部X线检查。强化筛查包括颈部、胸部、腹部和骨盆的CT扫描、宫颈筛查和乳房X线检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CA-125、经阴道超声检查卵巢癌和粪便潜血试验。
对恶性肿瘤的筛查频率因风险而异,Oldroyd博士说。有≥2个高危因素的高风险患者,应在确诊肌炎后连续3年进行恶性肿瘤的基础筛查和强化筛查。中风险患者应在诊断肌炎时进行基础筛查和强化筛查。所有其他患者均为低风险患者,在诊断肌炎时只需进行基础筛查。
“我要强调的是,低风险是指相对于中高风险肌炎患者而言,而不是对于一般人群。” Oldroyd博士强调。“所有肌炎患者的患癌风险都会增加。”
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治疗CTD-ILD疗效相似
开展于英国的RECITAL试验比较利妥昔单抗和环磷酰胺在结缔组织病(CTD)相关ILD中的治疗效果,发现两组患者的结局并没有差异。亚组分析表明,两种药物对肌炎的疗效相似,而利妥昔单抗治疗混合性 CTD 的效果更好。
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院临床医学教授Toby Maher博士介绍,RECITAL试验是一项针对各种结缔组织疾病患者的篮子试验(Basket trial),并已发表于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