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笔记怎么创建晨夕日记

首页 > 车主 > 作者:YD1662023-06-25 05:33:10

印象笔记怎么创建晨夕日记,(5)


他的笔记本组有 11 个,笔记本 50 个左右,每次打开信息,侧边栏就会出现长长的笔记本,如果全部展开,光拉动滚动条就要好几秒,想要查找一条笔记非常困难,因为他也忘记放哪里了。


你可能也建立了很多笔记本,对此都已经习以为常了,反倒很少会去想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形成一个科学的分类逻辑呢?


这就需要我们从认知科学入手。


1956 年 Miller 研究发现人们的工作记忆区间是 7,意思是我们的大脑一次大概能记住 7 个信息组块,其他认知科学家认为这个数字被高估了,认为有更精确的容量限制,在 3- 5 个组块之间。


2016 年,Cowan 发表了论文,证实了在对信息分组或组合时,普通成年人可以在工作记忆中保留 3-4 个组块,这种工作记忆能力是近乎恒定的,不会发生变化。


印象笔记怎么创建晨夕日记,(6)


比如手机号,1382322xxxx,大脑会自动将 3-4 个数字分成一组,138 - 2322 - xxxx 或者1382 - 322 - xxxx,容易记住。

一般来说超过了四个组块,记忆难度就会大大增加。


所以,我们在信息分类时,就要确立一个原则:少分类,多搜索。


在笔记本分类时,就要尽量克制,不超过四个笔记本,或者不超过四个笔记本组。让大脑一下子记得住,检索就快。


有了这个原则指导,我们就要根据自己的目的构建笔记本。


以我为例,我的目的是创作作品,那应该如何构建呢?


给我启发最大的是吴伯凡老师。


吴老师以前也收集大量的信息,他发现收藏即冷藏,如果这些信息没有穿过你的身体,就不属于你。


之后,他做了一个改变,每收集一条信息,都要写上感受和思考。


他说,只有经过自己加工过的信息,才是知识净资产。


从收集信息到创造知识,这是一种思考范式的转移。


我们可以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或者是刚好在你的近期主题研究范围内的信息,像吴伯凡老师一样,把它变成最小的知识单元,也就是一张张知识卡片。


写作时,三五张卡片就拼接成了一篇文章,多篇文章又组合成了一本书,一本书就相当于一个项目了,项目完成后进行归档。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知识创作的流程:收集箱=知识卡片=文章=项目=归档。你不仅是在管理信息,还在创作知识,输出作品。


当你回顾时,你只需要回顾加工过的知识卡片,随时回顾、日回顾、周回顾,这些加工过的卡片是你创作的源泉。


回顾的目的是形成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连接,生成新的知识。


所以,我把知识创造流程部署在印象笔记笔记本中。


印象笔记怎么创建晨夕日记,(7)


2、标签


笔记本搭建起来后,就完成了私人 google 的第一步,第二步是搭建一个标签体系。


信息如海,要保障你的印象笔记系统不崩溃,你不可能建立上百个笔记本,而是要用标签对分类信息。


因为笔记本是一对一,像是一个容器,一旦归属一个,就不能归属另一个。


标签是一对多,可以对一条笔记打上多个标签。


比如《发现的乐趣》这本书,既属于科学读物,又属于人物演讲,就不好归类,需要借助标签来解决。我们可以给它贴上多个标签,科学、智者思想,人物演讲、探索观察等等,只需搜索其中一个标签,就能快速调取这本书。


印象笔记怎么创建晨夕日记,(8)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