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割裂了我们的生活。
这事并不稀奇,每个群体都有固定消费内容,算法不会给白领推荐 200 元的电视,年轻人刷不到千万大妈追捧的秀才,同样,绝大多数人也 “ 找 ” 不到小学生网络踪迹,甚至只留下他们被 “ 防沉迷 ”Gank 的刻板印象。
如果你有特别的机缘,会发现小学生的网络生活也许跟想象相去甚远。
此话怎讲呢?
前几天我乱逛进了一个帖子,就在评论区里就发现了一股神秘力量。
她们大多 12 岁左右,善用 emoji ,言行特别整齐划一,留下了上百条极度相似又略有不同的留言。
我定睛一看,原来她们正蹲闺蜜,内容要素极多:“ 永不绝交 ”、“ 专属视频 ”、“ 闺头 ”、“ 你哭我哄你笑我陪你闹 ”。
家人们,我误入潮区了啊。。。
通常来说,博文的点赞收藏会远超过评论,但这类博文下评论是赞藏的几十、几百倍,让整件事更显魔幻。
而伴随着这些晦涩难懂的语言和她们堪称行为艺术的举动,本互联网老年人决定勇闯潮区,亲自调查一番。
虽然小学生会面临着被爹妈收手机,限制网络冲浪的困境,但热梗他们都是一个不拉,有人把《 孤勇者 》写进作文,有人在央视的镜头里跳《 铁山靠 》↓ ↓
同样,在网络上精心经营自己狂拽炫酷已黑化的人设,也是小学生潮流学中的一门重要选修课。
认识一个人,从知道他的姓名开始,这条规则放在互联网上也适用,小学生触网第一课,就是给自己起个好名字,让对方能记住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