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必须要送面灯。送面灯,不能现送现做,一定要提前做好。
在东北,正月十五,虽然气候有点变暖,但是气温依然还是在零下几度或十几度。
做面灯白天就要开始张啰,做面灯毋庸置疑,就是用面粉做成的灯。
至于选择哪种面粉做灯,没有统一的规定,全由自家定夺。
有用白面做的,有用荞面做的,也有的人家用黄米面做的。
各种面粉做出来的灯,各自也都有靓丽的名字。
用白面做出来的面灯叫银灯;用荞面做出来的面灯叫铁灯;用黄米面做出来的面灯叫金灯。
做灯时,用面量,不可心中没数。就是说,不能做多了,也不可以做少了,要算计一下面灯的数量。
除了自家有几座坟之外,还有亲戚家已故的人,都有谁应该给送灯,比如:姥爷、姥姥、舅舅、姑奶、姑姑、姨姨等等,要有计划,免得落下。
同时,还要屡顺好,这些坟中,单坟和双坟(合葬墓)各有几座。其意就是,双坟的要制作双灯,单坟的要制作单灯。
做面灯的数量出来了,接着就是做面灯。做面灯的样式,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有灯座的,另一种是无灯座的。
有灯座的面灯,高在六七厘米左右,灯碗内直径大约为四五厘米,灯座底部直径约四厘米,灯碗与灯座中间略细一些即可。
其形状与影视剧里,喝红酒用的杯子大至相同。
另一种是无灯座的,高三四厘米左右,直径五厘米。做这种灯值得注意的是:灯底不能过薄,以防插灯焾时,插透漏油。其灯形如圆筒,上下直径相等。
这种面灯,较抠门的人家,做的甚多,因为它节省面粉。
做双灯,不是把两盏灯合到一起,才称双灯,而是在同一盏灯碗内,中间设计出一道隔壁,把灯碗内一分为二。
从整体上看,双灯体积要比单灯略大一些。
做好面灯,还要做灯焾,灯焾的选材,不能用细木棍儿,或细秫秸棍儿。
最好的选材,就是苘麻秆。取一小段削成如饭筷粗,在一端缠上适量的棉花,就制作完成。
往灯碗内插灯焾时,灯豌内没有隔壁的插一根,有隔壁的各插一根。
灯焾,不能过高,大约三厘米左右,以防断油,减少灯亮时间。
制作好的面灯,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将面灯冷冻。
首先把面灯放在小木板上,要么小盖帘儿上。选择室外,背阴避光的地方,进行天然冷冻,并且要放于高处,以防鸡叨狗咬。
做面灯是女人*活儿, 送灯大多是男人的事。到了傍晚,出发之前,也要做一些准备。
用瓶子装入适当数量的豆油或麻油,再把面灯坐入筐内。还要带少量的烧纸、香、双响或小炮丈。
出发时,挎着筐,拎着点上蜡烛的灯笼。如果积雪深厚,还要带上铁锨。
到了坟地以后,先选择好放面灯的位置(通常都选择在脚下),如果天气有风,坟旁有雪,就用铁锨把雪挖一个深窝,或者在附近找点遮风之物。
面灯加油之后,水平放置。同时还要把坟和面灯区分好,单坟的放单灯,双坟的放双灯不要放混。
点灯的时候要自带火柴,或者是用灯笼里的蜡火,不可像外人借火。
听老年人说:“借火点着的面灯,那边不亮,看不到抓虱子。”
面灯点燃之后,在灯旁插上香、烧纸、磕头和放几只鞭炮,人们才能离开。
以前正月十五圆宵节送灯,在孩子们心里,就像是一道乐景,捎大一点的男孩子,都想跟着大人去坟地。
帮忙拎灯笼,拿纸什么的。就连小不点儿,也会哭着、喊着、作着要去。
正月十五,也称为灯节。按着老规矩来说,要三宿灯,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个晚上。
其实真正能做到连送三宿灯的人家,并不多见。
如今农村人送灯的民俗,虽然还是在延续着,可是灯的模样变了。淘汰了传统的老式样的面灯,都用上了抗风雪的新颖美观的电子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