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 正月十五时,城市里能办个灯展、猜个灯迷啥的。在东北农村,也没有什么热闹可看,只能是重复和延续一下,先辈们流传下来的送灯和洒灯的民俗而已。
我先说一下正月十五这天晚上洒灯的事。这天傍晚,每家每户都要洒灯,洒灯的工作,多数都是由家里的女人来操作。
在洒灯的时间上,也有说道,不可洒得太早,更不应该洒得太晚。
确切地说,要等男人去坟地送灯回来再进行。洒灯场地,在自家院子里,洒灯的燃料,都是就家取材。
在以前,很多家庭,都选用平时喂鸡鸭鹅的谷瘪子或糜瘪子。
先把瘪子用铁锨收来,倒入一些洋油(煤油)在铁锨里拌均后点燃。
之后再用抹墙的泥板子,把铁锨里正在燃烧的火,一小堆一小堆,均匀的,扒在仓库、鸡舍、猪圈、厕所等出入门口。
还有就是由房门口通往大门外的通道。
大人们洒灯,孩子们在旁边跟着看热闹,尤其是洒在通道上的灯火,一堆堆排成一个长队时,特别耀眼。
一堆堆火苗,把院子里照得通明。小孩子们高兴得手舞足蹈。可惜的是,各个火堆几分钟的功夫,就油尽火灭了。
库房里和住房窗台外面也要洒灯,为了防止发生火灾,这些地方要用小细蜡烛(磕头了),要么就用粗蜡烛断成小段点燃。
还有一种植物,也是洒灯的好燃料。它生长 在河沟水边或生长在泥塘里,我们当地人们称它蒲棒草,它的果实形如蜡烛(俗称蒲棒)。
外形略粗于蜡烛,长15——20厘米左右,外表绿色,手感柔软,内部白色如棉絮。
蒲棒的优点是,燃烧时间长,火苗亮度大。
缺点是渗油多。所以,即便是家里的半大孩子,从野外采回来,大人们也不愿意使用,嫌弃它太浪费油。
近些年来,关于洒灯的民俗,在我们当地,也发生了很大改变。
人们淘汰了糠瘪,改用了玉米瓤子沾柴油。也有一些农户,干脆就不洒灯,屋外安一盏电灯,都代替了。
我再说一下农村人送灯的事,送灯,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去坟地,给已故的亲人送灯。
送灯不能图省事,不能往坟地送蜡烛当灯,听老人们说:“往坟地送蜡烛灯不好,晚下辈子出光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