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玉基(作者原创授权)
在《西游记》中,天庭派李天王携三太子来战孙悟空,未能降服,李金星奉旨来安抚孙悟空。他向玉帝进奏:“那妖猴只知出言,不知大小。欲加兵与他争斗,想一时不能收伏,反又劳师。不若万岁大舍恩慈,还降招安旨意,就教他做个齐天大圣。只是加他个空衔,有官无禄便了。”玉帝道:“怎么唤做‘有官无禄’?”金星道:“名是齐天大圣,只不与他事管,不与他俸禄,且养在天壤之间,收他的邪心,使不生狂妄,庶乾坤安靖,海宇得清宁也。”玉帝闻言道:“依卿所奏。”
史书载:“贞观十三年(639)以宗室女弘化公主(即西平公主)和亲诺曷钵,又载:显庆三年(658年),吐谷浑与吐蕃相互攻伐,后吐蕃大军攻占吐谷浑”,又载:乾封元年(666)五月,唐朝封诺曷钵为青海王。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被封名为“齐天大圣”的“有官无禄”的空衔,与现实中吐谷浑王被封青海王、直到清朝末期才终止的“土司”之职,皆为“有官无禄”的空衔。这一点,《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与现实中的吐谷浑王的经历是相符的。
在中原史书中对吐谷浑王国的兴衰也有明确的记载,吐谷浑、唐朝、吐蕃在西域经历了无数次大小不等的战争,最终吐谷浑战败,其余部数次依附唐朝,又数次反叛唐朝,准备复国无望,最后又归属唐朝。唐朝将吐谷浑余部安置在湟水以北、祁连山两麓。唐朝政权瓦解之后,吐谷浑余部尽数归吐蕃政权统治,吐蕃政权保留了吐谷浑政权建制,吐谷浑小王们得到了新的官衔,官方称作“隆官”,民间称作“囊所”。再五百年后,蒙古王国兴起,吐谷浑各小王归属蒙古,官衔改为“土司”,也就是今天土语中的“尼弯”。直到近代这些“官衔”之名仍有保留。正因为是“有官无禄”,到了清代这些“土司”们都是自动放弃这个“职位”,新中国成立后,吐谷浑人被命名为“土族”。当然,“土族”这个民族的组成非常复杂,不能否认其中融入了其他各民族成员,有学者提出“土族”是由蒙古族组成的,也有学者说土族就是各民族融合的结果,这些学说都应该受到尊重。
《西游记》中的弼马温,先前与天界打来闹去的,招安了两次,一次反下界,另一次大闹天宫,回到洞中自封“齐天大圣”之称号,每个《西游记》读者深感孙悟空依仗浑身本领,领受这等封号不为过。悉数孙悟空过人的本领,冠之于“齐天大圣”之称号,恰如其分。现实中,当年的“吐谷浑”王,在甘青两地建立基业,执政年限为北方诸少数民族政权之首,也曾与中原王朝争锋,也多次被中原王朝招安,最后因人员疏寡战败,不得已依附大唐、吐蕃,最终又形成一个全民信佛的新兴民族,吐谷浑的遭遇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何其相似。
孙悟空是大家心目中的英雄,我说他是土族王的化身,会不会辱没了你心目中的偶像?你要是见到了今天的土族人,是不是很难和孙悟空联系在一起?土族是一个民族群体,他们保留了近两千年历史文化,仍旧守护着领袖吐谷浑的五个神位。有人讹传土族早被其他民族同化了,请到青海省互助县五十乡去看看吧,质朴的土族人会告诉你他们的辛酸史、他们的荣辱史,等你知道了土族先民在中国历史上也辉煌过三百多年,也曾与周边诸国生死相搏,为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最终能在甘青两地站稳脚跟成为一个新兴民族、成为中华民族中的成员,你肯定会发出感叹:“土族不容易”!
此外,在《西游记》中,观音还给了孙悟空三根特殊的毫毛,这三根毫毛可以万般变化。其实,孙悟空身上的猴毛老早就有灵性,抓一把下来吹一口气便能形成训练有素的千军万马。这个情节当然是《西游记》作者思想的“天马行空”,没人会当真的。如果追究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对“猴毛”也要赋予灵性呢?如果吐谷浑是孙悟空的原型,这个问题也就有解了。
孙悟空代表着一个王国,也就是《西游记》作者将吐谷浑王国浓缩在孙悟空一个人物身上,孙悟空走到哪里,他将携带他的部众于左右,需要时发号施令即可。作者将他的千军万马集于一身,这等抽象思维模式并非《西游记》作者独有。在史诗《格萨尔王传》中,格萨尔征战霍尔国白帐王时也是单人独骑,现实中的国家战争焉能单人独骑?史诗要凸显英雄形象,将格萨尔王带领的部众略去不谈,这种抽象思维早已存在于西部少数民族大众之中了,这也是昆仑文化的精髓部分。
孙悟空是一个猴王,将人类的王者比作一只猴子,这本身就是一种抽象。猴王身上的猴毛代表他的众多部将,每当需要打斗时,抓一把猴毛吹向空中即可。这“吹一口气”不就是象征着王者对部下发号施令吗?
再说了,这猴毛的灵性也并非《西游记》作者赋予的。在地处青海湟北地区的土族人,历来有一鲜为人知民俗,那就是在撒满神汉降妖除魔的过程中,在用牛毛辫成的鞭子上要束一撮猴毛,民众深信用束有猴毛的鞭子抽打妖魔最有效果,将一撮猴毛安放在门顶也能很好地辟邪。此俗也能反映,在土族人群的价值观中妖魔鬼怪怕的并非是豺狼虎豹,而是猴子。
《西游记》中的猴子是降妖除魔能手,这与土族人认同的除魔能手是相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