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研究,幼崽在被母亲叼住后颈以后,它们的心跳会明显地减慢,哭闹行为会受到抑制,身体就紧绷并且向内蜷缩,像是被定身了一样。
这一系列的行为是由分布的后颈的交感神经以及小脑来配合完成的。当后颈受到抓握,交感神经就将这个信号传递了小脑,然后经过大脑处理,猫咪就认为时母亲在引导它们,就安静下来的。
而猫咪在长大以后虽说这种镇静反应会减弱,但是猫咪依然会对这种行为具有一定的记忆。不管是谁抓住它们的后颈,它们都以为是妈妈在叼它们,要把它们搬运到安全的地方;
还记得上次我们在短视频上看到,猫咪的主人将猫咪幼崽后颈抓住,在空中提了几下,然后将它们放下来,幼崽们就会乖乖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这就是很强的镇静效应。
不过你不要妄想着用这一招对付像狮子老虎这样的大猫,还没等我们抓它们的后颈肉,它们巨大的下颚会先咬住我们的颈部,看谁先制服谁!
不仅仅是猫科动物,其实大部分哺乳动物幼崽们都有这样的行为。
2013年发表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就研究了人和啮齿动物幼崽的镇静反应。
研究人员发现人类1-6岁的幼仔也有镇静反应,而这个镇静反应并不是抓后颈肉,而是人类母亲将幼仔抱在怀里并且移动或者晃动。
这个行为比让幼仔躺在摇篮里或者是简单地抱起来,能快速地让幼仔平静,不哭闹。这也是进化过程人类的镇静行为,因为这种行为正是来自母性的保护本能、以及搬运幼仔的本能。
这就解释了为何孩子一哭,妈妈的第一反应就是抱起来来回转,这样孩子会很快安静下来,这两者之间其实是进化中相互协同的行为。
也是在古代当幼仔遇到危险的手,妈妈会迅速抱起幼仔快速逃离,这时幼仔就会很快地安静,以免引来捕食者。
我记得以前有人说,孩子哭的时候不能抱,高兴的时候再抱起来,这样能更好的教育孩子,让他们少哭闹,这完全就是在胡扯,逆自然进化而行。
同样的幼鼠也有这样的反应。而且科学家还主动麻痹幼鼠的后颈的交感神经以及小脑皮质的信号接受,幼鼠就失去了这种镇静行为,在被母鼠叼起来以后,会变现的异常暴躁。
了解了猫咪后颈的Bug,我们现在就能知道公猫在交配的时候它们咬母猫的后颈,其实目的就是让它们镇静起来。那为什么非要这样呢?
这其实跟猫科动物们交配的方式有关系。这也能解释为何母猫会撕心裂肺地叫,以及为何会反手就给公猫一巴掌。
猫科动物的交配有发情期,猫咪也不例外,猫咪的发情期多集中在春季和秋季这两个季节,每次发情的时间大约为3天到7天不等。
母猫咪发情的时候就会出现比较怪异的叫声,就是我们夜晚听到的婴儿般的叫声,而且还喜欢在地上打滚,做下面的这个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