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为爱,所以彼此“成全”
我觉得这部电影如果不叫《囧妈》,也可以叫《囧夫》,不同的是,前者是以徐伊万为主角,而后者则是以张璐为主角。
我们不妨回想一下,张璐随着徐伊万态度转变而变化的三种心境:
- 为了阻止张璐去美国,徐伊万告诉张璐自己不会签离婚协议,而张璐的回答是:“徐伊万,你觉得我会被一张离婚协议困住吗?”
- 徐伊万破坏了张璐在美国的合作,面对张璐的质问,徐伊万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告诉了张璐,他说自己还爱她,不想和她离婚,而张璐的回答是:“徐伊万,我们是真心相爱过的,但现在真的不可能了。”
- 电影的最后,徐伊万反省了自己在婚姻中的一切问题,并真诚的向张璐道歉,然后送上祝福。张璐虽然什么也没说,但眼眶里的泪珠和脸上的笑意,都在传达一个信息:这段“结冰”的感情,被尊重和理解融化了。
这段婚姻“续章”,在张璐的“成全”中开始,在徐伊万的“成全”中升华,不再争吵、不再埋怨,取而代之的是相互“成全”的爱。
(四)关于这段婚姻结局的“猜想”和感悟
电影《囧妈》的一切结局都是美好的,所以,根据张璐的三种心境变化,尤其是最后一刻的泪中带笑的表现来看,她与徐伊万的婚姻未必就真的划上了句点,而这样的猜想,其实也有一些根据:
- 首先,不可否认,张璐还爱着徐伊万,这是他们重归于好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 其次,宠物猫“小龙”,是他们再次相见的“伏笔”,对于他们来说,“小龙”也是维系二人感情的纽带。
- 再有,张璐想要离婚,是因为徐伊万的“控制”、“不尊重”和“不理解”,当一切的误解都解开,重拾曾经的爱与感动,打破挡在他们之间的那扇屏障之后,还有什么理由离婚呢?
- 最后,在这即短暂又漫长的6天6夜里,张璐是除了徐伊万母亲之外,唯二的见证徐伊万整个“成长”过程的人。而在这期间,张璐也在“成长”,她明白了徐伊万的痛苦和取舍背后对自己的心意,也使得她重新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这其实也是冰释前嫌的征兆。
而他们之间的婚姻,或者说爱情,也在默默的传达一个婚姻的真谛:最好的婚姻模式,其实就是夫妻共同“成长”。
徐伊万作为一个头发已经泛白的中年男人,在火车未出发之前,他的人生无疑是“失败”的,对于母亲而言,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儿子,对于妻子而言,他也不是一个合格丈夫。
徐伊万:“你看,这就是我们之间的问题,你心里长了一个幻想的儿子,他应该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脸上的肉是横着长还是竖着长、什么时候要孩子、膀胱几点排水,你全都设定好了。”
这是电影中,张璐对徐伊万说过的话。当时徐伊万的表情是有些不解和迷茫的,然而看起来十分抗拒这种说法的徐伊万,转过头,却原封不动的说给了母亲听。
生活中,我们面对感情矛盾时,都会有一种特别“无力”的时刻:无论我们用什么态度和伴侣说话,对方都听不进去,甚至会曲解我们的意思,引发更大的矛盾。
事实证明,徐伊万不仅听进去了,在认真的思考之后,还有了新的看法:
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的改造我呢?这么多年难得你还没发现我不是你想象中的儿子?
看似向母亲提问的徐伊万,何尝不是在自问呢?剧情在这一刻,充满了徐伊万自嘲的意味。
我们常说,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失败。徐伊万虽然并不了解张璐的真实感受,但他愿意思考和反省,愿意为了挽回这段婚姻而努力,这本身其实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这趟俄罗斯之旅,很多观众都把目光聚焦在了母子之间的“矛盾”上,却忽略了徐伊万其实也是乐在其中的:他陪着母亲一起敷面膜,用温热的鹅卵石按摩眼睛、在母亲的唠叨声中,感受阔别已久的童年时的快乐。
另外,这趟“囧途”,其实也是卢小花的“追梦之旅”与自我和解之旅。
在雪林里,母亲回忆着与丈夫徐翔的相识与相知,这其中的点点滴滴,不仅让卢小花重新审视了自身,也让徐伊万了解了父母的爱情和婚姻情况,从而联想到自身问题和婚姻现状。
你只看到他是你爸爸,却看不到他是我丈夫。
正是这句话,让徐伊万意识到了自己目光的狭隘。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扮演的角色不同、对待一件事的看法和理解也不同,我们不能只凭借个人的猜测和臆断就对他人的人生盖棺定论。
而徐伊万对父母婚姻的误解,恰恰也是他对张璐的误解,这其中的问题,是因为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没有认真问过对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这样的思维转变,对于徐伊万来说,无异于醍醐灌顶,打开了他重新定义“了解”的大门,这也是他自我成长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