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沟通&争吵:暗指“中国式”母子交流时,双方理解程度上的“矛盾”。
电影中母子间最大的“矛盾”,其实还是在交流过程中,互相理解程度的不同,而最具代表性的无疑就是“催生”的问题。母亲会旁敲侧击的提醒儿子该要个孩子了,而儿子则是说:“不是我不想要孩子,而是我与张璐之间还存在问题没有解决。”
一路上,因为这个问题,引发了一个又一个的矛盾。母亲负气下了火车,儿子一路边哭边追,最后“熊口逃生”,“失而复得”的情感和心理的双重冲击,加上生死一线间绽放的最无私的爱,让一切的“矛盾”都不值一提。
婚宴上,母亲目睹了儿子无助的一面,虽然她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她还是佯装镇定的说:“其实,你和张璐没有孩子也挺好的。”
出于一个母亲最本能的爱,她能察觉到儿子低落的情绪以及他婚姻出现了问题。这样的一句话,不仅代表着母亲对儿子的爱,也代表着一个母亲的理解、妥协和让步。
所以,母子之间哪有什么矛盾,一切的问题都是源于相互沟通的不足,很多看似无解的“误解”背后,其实就是缺乏相互理解的耐心和彼此了解的时间。
6天6夜,让习惯了快节奏的徐伊万,在慢节奏中感受到了母亲的关心和爱护,也让彼此在误解中学会理解。
从相互埋怨、指责,到温馨的相拥,《囧妈》用异常细腻的表达的方式,诠释了超出电影本身的、发人深省的母子深情。
02:在“纠缠”中,融化“结冰”的夫妻情(一)你要的“完美”妻子,我做不到
电影的一开始,二人有这样一段对话:
张璐:“我告诉你,我从来没有喜欢过这个台灯,从它进家门的第一天起,我就觉得它长的很做作。”
徐伊万:“你怎么可以这么说它?”
一个连房间都懒得收拾,任由吃过的水果在桌上发霉的男人,会为了一个即将离婚的妻子去修理一盏台灯,除了爱,还有其它解释吗?
电影中,张璐有这样一段内心独白:
我曾经很努力,想要成为你理想中的妻子,但我真的做不到。
张璐会觉得台灯长的“做作”,是因为在她看来,徐伊万的爱是存在“幻想色彩”的,是“完美主义”的。而她本身无法达到这种“完美”,努力去做之后发现做不到,就会让张璐产生很大的精神压力,以至于觉得自己很“做作”。所以,从某种角度来看,张璐也把台灯当做了自己的情感“载体”。
同样的,当张璐诋毁台灯时,徐伊万会特别气愤,是因为在他心里,“完美”的台灯等同于张璐。
(二)我不是要你“完美”,而是在我心里,你本就是完美的
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男人永远是“理性”的一方,女人永远是“感性”的一方。有意思的是,《囧妈》将男女这样的性格特点进行了互换,所以张璐看上去很理性、很淡定;而徐伊万则看上去有些胡搅蛮缠、不讲道理,相对情绪化。
为了能体面的和平离婚,张璐放弃了中国市场,将之“留给”了徐伊万。就在张璐即将与合作方敲定方案的那一刻,徐伊万却免费向张璐的合作伙伴提供了技术支持,以此来破坏张璐的计划。
徐伊万的种种行为,看似无理、矛盾,其实都是为了引起张璐的注意。真正爱一个人,会以任何一种形式与对方在一起,即便是争吵。而张璐的不在意、不生气、不指责,对于徐伊万来说,反而是一种煎熬。
所以徐伊万才会对张璐说:在感情里面讲道理,就是最大的不讲道理。
张:作为合作伙伴,我没有不劳而获吧?
徐:你没有。
张:作为你的妻子,我有做过任何对不起你的事吗?
徐:你没有。
张:作为儿媳妇,我有哪一点不合你们的心意吗?
徐:你特别棒。
无论是从事业上、婚姻里,还是家庭中,张璐都是一个挑不出“毛病”的人。可以说,在徐伊万心里,张璐就是一个完美的妻子。
他们之所以会走到离婚这一步,并不是不爱了,而是缺乏真诚的沟通。看似“损人不利己”的行为背后,其实只是想说一句“我爱你”,仅此而已。
而很多时候,很多矛盾,都是因为这句“我爱你”, 用错了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