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当一个久病的人听到窗外猫头鹰的叫声时,就表明猫头鹰正在数他的眉毛,等数清楚多少根的时候,他就会死。金庸在《笑傲江湖》中就有这样的说法。
传说归传说,猫头鹰这种动物在战国时期就不受欢迎。圣人庄子也写过“鸱得腐鼠”,把“鸱鸮”(chī xiāo)比作唯利是图的小人。这里的“鸱”就是猫头鹰。
因为在古代中国没有猫,直到汉代才从国外引进了猫。因此猫头鹰那是汉代以后的叫法,而汉代之前被称为““枭”或者“鸮”。
从战国时期开始,猫头鹰就被视为凤凰神鸟的反派角色,凤凰身上的优点与之相反的缺点都会在它身上找到。久而久之,猫头鹰便“集万恶于一身”。比如西汉时期的文学家贾谊的《吊屈原赋》中就有一句:
“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
用鸾凤和鸱鸮的对比来比喻世间黑白颠倒。
到了东汉,猫头鹰还被冠上了弑母“不孝”的罪名。东汉著名经学家许慎在《说文》中说,枭成年以后会捕食自己的母亲,所以抓住它以后,要千刀万剐并把它的头挂在树上以警示同类。所以“枭”字的象形正是“鸟头在木上”。
猫头鹰是捕鼠最多的鸟类,没有之一。每年捕鼠量大约有1000多只,是农民背后的得力帮手。作为农耕文明的中华民族,理应把猫头鹰视为“祥鸟”才对,但偏偏为什么在我们的文化当中猫头鹰被视为“不祥之物”呢?
这还得要从周朝之前的商朝说起。
其实从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开始,一直到商代晚期,猫头鹰都曾经是我们华夏民族先民崇拜的一种鸟类,而且还是商朝的图腾。
1958年,陕西华县出土了一尊仰韶文化时期的精美陶制鸮鼎(也称陶鹰鼎),它的造型就是一只憨态可掬的猫头鹰形象。这只陶鹰鼎现在是国宝中的国宝,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刚开始一个农民发现它的时候竟然把它用来给鸡当食盆。。。
陶鹰鼎
这说明从那个时候开始,人们就对“鸮”产生了崇拜,到了商朝那种崇拜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山西博物院收藏有一件商代青铜制鸮卣(xiāo yǒu),这是一种酒器,专门盛放一种香酒。它的外形憨态可掬,很像一只超文明的“机器鸟”,被大家公认为最“萌”的文物。
青铜制鸮卣
另外一件是商朝的青铜鸮尊,雕刻精美,威武霸气,器宇轩昂,可惜流落海外,现存于日本京都泉屋博物馆。除此以外商朝还有很多以猫头鹰为原型的青铜器文物。
青铜鸮尊
众所周知,商朝是个奴隶制社会,嗜血成性,尤其到了商末那更是民不聊生,后来被其统治的周朝部落所取代。“恨屋及乌”,在周朝人眼里代表商朝文化的猫头鹰图腾当然也会遭到清洗。
《诗经·豳风》中有一首《鸱鸮》: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诗的作者模拟一只失去孩子和巢穴的鸟妈妈口吻,诉说了猫头鹰的罪恶。这首诗对的作者就是周朝礼制的创制者和第一代执政者——周公旦。
由于中华民族受周朝礼制的影响上千年,因此猫头鹰的罪恶形象也一代代被沿袭了下来。它成了政治的牺牲品,无故遭到嫌弃和捕*,直至今日甚至已经濒临灭绝。而反观西方,猫头鹰一直是聪明的象征,雅典娜肩膀上站着的就是一只猫头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