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著名昆虫学家邹树文统计,自公元前722年至公元1908年的2630年间,中国有史记载的蝗灾共达455次,其中每5.7年就爆发一次。
而据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统计,整个秦汉时期,蝗灾平均8.8年暴发一次,唐代为8.5年,两宋为3.5年,元代为 1.6 年,明、清两代均为 2.8 年。
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庄稼人血泪浇灌而出的不幸。人命由天的岁月中,他们曾将辛勤的汗水洒落在土壤之中,却被无穷的蝗虫啃食殆尽,难觅踪影。
- 【“鸭兵”显神威】
直到新中国成立,伴随着科学技术与农业技术的发展,困扰中国人千年之久的蝗虫之灾,才逐渐拥有了行而有效的防范与应对措施,“治蝗”也正式成为一个完善的体系。
在长时间的治蝗道路中,我国总结出三条主要的治理蝗灾的措施。
首先是生态环境改善,通过改善蝗灾区域的环境,兴修水利,植树造林防止蝗灾;其次是化学防治,通过泼洒生物农药短时间内大量*灭蝗虫。最后是颇为引人注目的是“生物防治”,即通过饲养蝗虫的天敌,继而利用这些“天敌”去防止蝗灾。
而蝗虫的头号天敌,正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以鸡鸭鹅为代表的禽类。
平时在围栏中温顺平和的家禽,为何能够成为消灭蝗虫的“秘密武器”?
我们不妨通过22年前的新疆的那场蝗灾,来了解家禽们那令人难以置信的灭蝗能力。
地处我国西北边陲的新疆,由于地处内陆,气候干旱,因此蝗灾至今时有发生。
2000年5月份,新疆北部蝗灾肆虐,几天内多地报告出现特大蝗灾。大片的蝗虫遮天蔽日,肆虐在农田之中,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了解情况后,相关部门迅速编排对策。考虑到新疆本土生态环境脆弱、植被覆盖率低的环境特点,传统灭蝗所沿用的化学手段,即泼洒大量化学农药,实现短时间内大量灭蝗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新疆。
在新疆人民苦于蝗灾之时,浙江省农科院研究人员经过研究讨论,最终决定使用“以禽治虫”的治理手段。他们联系浙江本地饲养家禽的养殖大户,从其手中购入万余只樱桃谷鸭,用于随后大规模灭蝗。
原本苦于销禽无路的养殖户杨大元,在听闻农科院欲收购上万余只鸭子后,不免感到疑惑。在得知这些鸭子要用于支援新疆灭蝗后,为了支持新疆人民,他决定以最低廉的市场价将樱桃谷鸭售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