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骗术有哪些,自然界动物有哪些骗术

首页 > 宠物 > 作者:YD1662023-11-14 10:50:07

▲行走于树上的竹节虫。图/Wikipedia

动物在不同的季节要更换不同颜色的毛,也是对环境的拟态。北极地区的北极狐、北欧的雪兔、东北的雪貂、新疆的岩雷鸟、雪鸮等,在冬天都会换上白色的冬装。它们这么做有的是为了躲避天敌,有的是为了隐蔽自己提高捕猎成功几率。

动物的骗术有哪些,自然界动物有哪些骗术(9)

▲ 冬季,雪鸮换上了一身雪白的羽毛。图/视觉中国

除了上面对于环境的拟态外,动物之间的相互模仿也十分常见。 有时,一些无害的物种会演化出有害物种的样子,这是自然界中最为常见的拟态方式,被称为贝氏拟态

动物的骗术有哪些,自然界动物有哪些骗术(10)

▲一只蝇利用贝氏拟态模仿能够蜇人的蜜蜂。图/WIkipedia

所谓有害,既有可能是有毒,如举尾虫举起尾巴模仿蝎子;也有可能是攻击力强,比如宠物小精灵里绿毛虫的原形柑橘凤蝶的幼虫,会伪装成蛇的样子保护自己,它头顶上有一个红色的臭腺,在危险时会伸出以模拟蛇吐信子的效果,还能分泌难闻的气味赶走敌人。

动物的骗术有哪些,自然界动物有哪些骗术(11)

▲ 宠物小精灵中的绿毛虫,头上的一对“犄角”就是它模仿蛇信子(舌头)的臭腺。图/网络

有些动物,或许是因为贝氏拟态入了神,连生活习性都要模仿。有一种叫做黑脚蚂蚁蜘蛛,在拟态具有进攻性的黑蚂蚁时,甚至会许多只聚集在一起,以模仿蚂蚁群聚的方式。

有时,几种均有警戒色的物种会互相“模仿”,人们称其为穆氏拟态。这听起来就奇怪了,如果它们都有毒,为什么还需要互相模仿呢? 我们以釉蛱蝶亚科的蝴蝶为例,它们都有毒,但都不至于致死,所以需要捕食者中毒多次才能形成条件反射。我们假设捕食者需要吃5只蝴蝶才能记住这个教训,如果这些蝴蝶长得不相似,那捕食者就得每种都吃5只才会放弃这个科的食物,但如果它们采用了穆氏拟态,整个亚科一共只需要损失5就可以达到保护全体的效果

动物的骗术有哪些,自然界动物有哪些骗术(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