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6月22日报道据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网站近日报道,发表在《科学》周刊上的一项新研究探究了棕熊的血液循环问题。已知这种动物在一年中有5到8个月会躲在窝里,而重新出现时不会有血栓问题。冬眠的熊能通过减少体内引发凝血过程的蛋白质来避免出现血栓。事实证明,人类也有这种蛋白质,可在特定情况下调节它。
阿根廷国家科学与技术研究理事会实验医学研究所主任米尔塔·沙特纳说:“我从未想过去研究熊,但通过自然界研究人类生物学是个好主意。”
由慕尼黑大学的科学家领导的一个国际小组对棕熊和长期行动不便的人进行了测试,以比较抗凝血策略。他们采集了13只自由放养的棕熊在冬眠期间和春天醒来时的血液样本。在分析血液样本成分时,研究报告作者注意到,冬眠的熊表现出了更多的抗凝血机制迹象。这种机制是通过降低几种蛋白质的水平而起作用的,其中包括能够调节免疫反应的热休克蛋白47。减少这种蛋白质可抑制原本会启动凝血过程的炎症。
为了弄清长期无行动能力的人类是否也有类似有益的反应,研究人员提取了23名脊髓损伤患者的血液,并将其与23名健康成年人的血液进行了比较。与冬眠的熊一样,脊髓损伤的人也表现出热休克蛋白47水平下降,以及形成血栓的血小板减少。
熊和人类这一类似过程表明,长时间静止不动是启动抗凝血策略的触发器。沙特纳说,在人可能只需要几天卧床不起的情况下,炎性蛋白比这种保护机制更强大。她推论说:“了解是否值得在突然无行动能力患者身上阻断凝血机制将很有意思。这是一个新的药理学靶点。”
抗凝血机制是生物学家可以从熊冬眠中研究的众多适应性之一。熊的身体发展出了不同策略,在整个冬天保持休眠状态,而不会在醒来时发现一大堆健康问题。例如,熊利用自己的脂肪分解能量而不降低肌肉量。它们还限制了受损骨细胞的更新,以防止在睡眠中出现骨质疏松。另一个特征包括进入冬眠时改变心率等生物学过程。研究熊如何连续几个月降低心率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导致人类心脏病的机制。
但研究这些身体调节策略的机会可能是短暂的。没有参与这项研究的美国地质调查局阿拉斯加科学中心野生生物学家希·约翰逊说,气候变化导致的气温升高和冬季变短正在影响熊的冬眠模式。“我们看到,熊冬眠的时间变短,活跃期变长。”暖冬向熊发出信号,即天气状况适合外出觅食,不太需要睡觉。
例如,也有一些关于熊完全不需要冬眠的传闻,因为它们在整个冬天都能吃到人类的食物。约翰逊说,虽然现在预测气候变化将如何影响熊的生存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已经看到了间接影响,即在开放狩猎的季节有更多熊醒着,并与人类发生了更多冲突。随着熊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不知道它们的身体将如何适应。它们今天的抗凝血机制明天就可能消失——这对这种动物不利,也可能是血栓治疗领域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