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部位肉瘤(ISS)也被称为纤维肉瘤。它们是间充质肿瘤,具有局部侵袭性,并有低到中度的机会扩散到其他部位(转移)。这些肿瘤发生在猫接受过注射的区域,主要是疫苗。常见的位置包括肩胛间(肩胛骨之间)区域、侧翼区域和后腿。这些肿瘤往往是坚硬的皮下肿块,不能自由移动。
目前,注射部位肿瘤的原因尚不明确,注射相关的炎症过程可导致肉瘤的形成。佐剂(包括含铝佐剂)在局部炎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不清楚。(佐剂是一种添加到疫苗中的物质,以提高成分抗原(如*死的微生物)在诱导免疫反应中的效力。)
最近的研究表明,疫苗和其他注射药剂是导致肿瘤的危险因素。在一些猫中,仅仅向皮肤中注入一种物质的过程就能引起炎症。有推测认为这种炎症在某些猫身上是不受控制的,这可能解释了这种炎症如何转化为肉瘤。对于绝大多数患者来说,疫苗接种是一种低风险的疫苗,没有一种疫苗是完全无风险的。对猫的任何注射都有可能导致注射部位的肉瘤(目前正在进行研究,以确定猫的遗传学是否是一个因素)。值得注意的是,致病生物体本身不可能引起注射部位肉瘤;与疫苗接种有关的炎症更可能引起肉瘤。由于它们的侵袭性,这些肿瘤可以侵入局部组织,甚至转移到身体的其他部位,这可能导致非常差的预后。
主要的治疗建议是广泛的手术切除。有些猫可能会在接种后形成一个通常在4到6周内消退的肿块;但是,从接种后6周后出现的或直径大于2 cm的任何肿块都应切除。放射治疗可在手术切除肿瘤之前或之后进行,以治疗手术后残留的任何肿瘤细胞。
虽然猫咪注射部位肿瘤的几率不大,但为了减少这个几率,科学家们也做了好多年的研究。目前已经有了很多靠谱的资料,比如《美国猫咪从业者协会指南》。注射疫苗要考虑猫咪自身的需要、当地流行病因素,以及按照疫苗生产的说明来注射。
疫苗引发肉瘤是不是只有狂犬疫苗会引发,妙三多呢?
国外有报道称,在猫咪注射狂犬疫苗、猫艾滋病和猫白血病疫苗,数年之后,有可能导致注射部位发生组织肉瘤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非常低,大概在万分之一到万分之二。这种注射部位肉瘤一般是组织肉瘤,恶性程度比较高,手术切除会扩大切除范围。国内一般打疫苗都打在脖子后,如果在脖子上出现注射部位肉瘤,可能没有办法手术。所以,一些外国的科学家建议在打猫咪狂犬、艾滋病和白血病疫苗时,注射在尾部和四肢。注射部位肉瘤发生的概率非常低,妙三多发生的概率就更小,和普通的注射(如打消炎针等)的刺激性是一样的。
猫咪注射疫苗后几小时内,经常出现不良反应。
轻微的不良反应有:注射部位轻微肿胀和不舒服、轻微发烧、昏睡并且降低食欲。
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较少发生)有:持续的呕吐和腹泻、皮肤变得凹凸不平并且发痒、脸肿、严重的呼吸困难、身体衰弱。
这些反应可能会危及到生命,需要紧急的药物处理。如果出现这些情况,赶紧联系兽医师。
打疫苗过后,在注射部位的皮下会形成一个小小的、硬硬的肿块,但是会在几周后消失。如果超过3个星期还不小时,或者变得更大,就赶紧联系兽医师吧。
发病人数多,死亡率极高,让狂犬病成为了很多人心中挥之不去的莫名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