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叶欣│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是外来水生动物入侵机制及防控技术。主要工作是从分子水平探究外来水生动物入侵的生态适应机理,为入侵物种的监测预警及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巴西龟的学名是红耳彩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隶属于爬行纲(Reptilia)、龟鳖目(Testudoformes)、泽龟科(Emydidae)、彩龟属(Trachemys),俗称有巴西龟、红耳龟、巴西彩龟等,原产于美国南部与墨西哥等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大陆后,三十多年来扩散到我国海南、江苏、湖南、上海、北京等地。
由于巴西龟外形可爱、生命力强且价格便宜,成为人们喜爱的宠物,迅速在花鸟鱼虫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巴西龟因其自身特性以及“宠物弃养”、“养殖逃逸”、“宗教放生”等原因,在我国生态环境中肆意增长,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手”。从寺庙、放生池及公园里的人工池,到野外的小溪、河流、水库,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近日,记者向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叶欣了解了巴西龟的入侵情况和防治建议。
全国多省有巴西龟养殖场
巴西龟原产于美国中部至墨西哥北部,20世纪80年代作为观赏龟引入我国。
根据相关资料,巴西龟虽然看上去憨厚老实,但它的凶残程度让人生畏。在北美密西西比河及格兰德河流域,它们原本相当低调,也维持着数量的均衡。鹭鸶、浣熊等众多巴西龟的野生天敌,凭借猎取龟卵、幼龟为食,使巴西龟的数量基本保持稳定。然而,要是离开了原生环境,缺乏天敌制衡的巴西龟,就会变成洪水猛兽,成为新环境中的生态灾难。
巴西龟作为观赏宠物,在我国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养殖。目前在河北、河南、陕西、辽宁、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海南、广东、广西、上海等17个省市都有巴西龟养殖场的分布。
巴西龟入侵和扩散危害大
“巴西龟食谱广,适应能力强,易造成入侵和扩散,被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100种最具破坏力的入侵生物之一。”杨叶欣表示,巴西龟的生物学特性决定它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极好的适应性。巴西龟虽然是淡水类生物,但是也可在半咸水环境下生存。巴西龟适宜温度为20~34℃,最适温度32℃,温度降至14℃以下时停止摄食,降至11℃以下进入冬眠。
另外,巴西龟是杂食性,且较耐饥饿,喜食肉类及菜叶,还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泥鳅、虾、青蛙、鱼、水栖昆虫、蛇类、水生植物、鸟卵、雏鸟等均可成为巴西龟的食物,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给当地生物物种多样性带来威胁,也不利于本土龟类的生存与发展。
同时, 巴西龟不仅寿命长(20~50年左右),繁殖能力也较强。通常情况下,性成熟年龄一般在4~5龄,5~9月份为繁殖期,1年可产卵3~4次,每次产卵3~19枚。其次,龟类杂交的现象十分普遍,包括亲缘关系较远的龟种间都可以杂交,产下“混血儿”,例如在花鸟鱼市场中可见到巴西龟与中华花龟、条颈龟的杂交个体。这些“混血儿”往往会丧失繁殖能力,并导致本土龟类的遗传结构改变。“此外,扩散到野外的巴西龟会掠夺其他生物的生存资源,排斥、挤压本土龟类的生存空间。”
因此,当巴西龟被大量放生或逃逸至自然环境中,将对当地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威胁与破坏。例如,台湾省的基隆河受巴西龟影响,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已经看不到本地龟种的身影。
“另外,巴西龟还是沙门氏杆菌的重要传播媒介。”据悉,在幼龟养殖中,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巴西龟携带沙门氏杆菌,并经过粪便、水源等传播给恒温动物,为人类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带来影响。据有关调查显示,在美国沙门氏杆菌感染患者中有14%的病例来自于龟类传染。
人为造成巴西龟扩散严重
目前,除了巴西龟在野外自然环境建立种群后的自然扩散,人为引种养殖也是巴西龟扩散的重要途径,因为在养殖过程中可能会发生逃逸和丢弃。“这部分包括养殖爱好者养殖一段时间后不喜欢而随意丢弃,养殖场里部分养殖品相不好的或者生长速度慢的群体被淘汰造成的丢弃等。”再者,人为放生也是巴西龟扩散的重要途径,因为巴西龟很便宜,从而变成放生对象,被释放到寺院、江河、湖泊等,近年该情况尤为突出。
杨叶欣指出,巴西龟的生物学特征决定了巴西龟养殖与管理的简单性、便捷性,人们在养宠物的过程中,弃养行为普遍存在。此外,巴西龟是宗教放生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动物,许多人由于缺乏生态意识,对巴西龟危害性的认知不高,将其大量的放生到野外,从而为当地自然环境带来生态风险。
龚世平、杨江波等学者在《外来物种红耳龟在中国野外分布现状及扩散路径研究》中阐述,巴西龟目前在我国三十多个省级行政区的野外均有分布,其中珠江水系、长江水系数量相对较多,尤其是在一些人口密集地区、旅游风景区、森林公园等地,其分布概率相对要高,人为因素明显。
需加强管理和宣传
与一些国家相比,中国关于巴西龟贸易、养殖管理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制度尚不完善,巴西龟通过多种途径不断进入到国内,并在国内各地不断拓展,更加大了巴西龟管理难度。对此杨叶欣建议要加强管理和宣传,提高民众意识,让科普先行帮助公众树立正确认知与防范意识,不要随意放生野外。
但民众意识的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难以立竿见影,所以还需要立法助力,相关部门需要根据我国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相关管理部门还应做好日常管理规划,如注重对放生节假日、放生活动频繁区域进行管控,指导与规范人们的放生行为。
作为科研机构,需要采用科学手段与方法降低巴西龟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影响,如加强巴西龟等外来入侵物种野外分布调研、对巴西龟的入侵风险情况进行全面预测与评估等,以便为相关工作提供信息依据。因为杨叶欣的主要工作是从分子水平研究外来水生生物入侵的生态适应机理,她希望以后能加深此方面的研究工作,为入侵物种的监测预警及防控提供更多的基础资料和理论参考。(出处:海洋与渔业杂志 罗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