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子前街和阁子后街,南自大明湖路(原小梁隅首)北至北门里街,长300余米,宽4米。这几条街都是南北向的街道,大青石铺路。
所谓“阁子”,是因为在大明湖东南曾有一处汇波寺阁,因众泉水于近处汇流得名。“阁”是我国传统楼房中的一种,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槅扇或栏杆回廊,以供人们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当地人俗称为“阁子”。因其寺阁所处位置,围绕其周围的街巷分为阁子前街、阁子后街、阁子西街。
阁子为三开间的寺庙,寺内供祀着道教所奉三位一体的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或三元。故寺庙又称三官殿,表示着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
明清时这里曾称为“汇波寺街”,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改称为阁子前、后街。这个汇波寺阁在1946年整修街道时被拆除,但街名却沿用下来。
北宋时曾巩于1072年调任齐州知州,治所在今济南。他上任虽不足两年,却在济南做出了诸多政绩,特别是在水利建设上,修筑堤堰,疏浚水道,开挖新渠,在北城墙修筑了北水门,在大明湖东侧修筑了贯通南北湖岸的百花堤。
后来世事沧桑,湖底淤积加重扩大,百花堤的故址便成了后来的阁子前街、后街和北门里街。后人为纪念曾巩先生,在大明湖东北岸修建了“南丰祠”。
阁子前、后街,平整顺直,两侧多胡同,是济南古城区平房四合院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曾有许多富商官宦人家在此居住,尤其是盐商,如前街14号的邵家,15号的姬家等。
阁子后街小学在济南是一所广有声誉的小学,创办于1914年,当时叫私立初级小学。其位置在原“阁子”以北约50米的路东,南邻贺胜戏场街。朝西的大门与两边的房舍一顺排开,校门上方有半圆形的女儿墙,下为拱券门式样。门上的女儿墙正中饰有砖框,内中雕有“阁子后街小学”字样。校门南边有房3间,是为传达,总务用房。北侧有房4间,为教研室。校园内的各种用房沿四周建设,中间为操场。学校后来迁移到贺胜戏场街东头,学校原址成了教职工的住房杂院。我岳母曾在阁子后街小学任教多年,就住在这座大院里。
北门里街因处在老城墙内的北水门内而得名,位于阁子后街北端,西北面围墙里面就是大明湖。
北门里街的石板路是明代的,由当时大户王家出资修筑。因湖水稍涨北门内街上便泥泞不堪,故“卞出家资,砌以石。贵令公以‘义路’旌之。”(见《历乘》)
贺胜戏场街,街上有创立于1870年的“大舞台”戏园。20世纪三十年代初被大火烧毁,故称“火剩戏场”,后来街巷取谐音名为贺胜戏场街。
2022.8.15
附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