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新鲜事分集剧情介绍,村里新鲜事分集介绍

首页 > 电视剧 > 作者:YD1662023-04-20 16:49:42

陕西日报

村里的新鲜事分集剧情介绍,村里新鲜事分集介绍(1)

乐师们正在为戏曲伴奏。这个由一群土生土长于桥头村的庄稼汉组建而成的“自乐团”是这出秦腔戏的点睛之笔。 本报记者 卢萌摄

农民要上戏台当演员了,这可是桥头村的一个大新闻。

5月21日,韩城市芝阳镇桥头村村委会的院子里,搭起了一个戏台子。随着“铛”的一声锣响,抱着各类家伙什儿的乐师们依次列开了架势。一时间,一把把二胡、板胡等乐器,在一双双平日里握农具的手中,急促而欢快地喧嚣开来。

“要唱戏咧!”本都在树荫下乘凉的村民们,听到这慷慨激昂、热闹非凡的敲打声,一下来了精神,都循着声音往戏台拥过去——

1 “拉胡胡”的都是庄稼汉

“这家伙什儿真全咧!”“你看,那好像是大提琴哎,电视上都是外国人拉呢!”“板胡和扬琴的手法真不赖!”“那敲打的也很给劲儿嘛!”演员们还没上台,村民们的注意力全在戏台下的乐师们身上,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其中有几个懂行的甚至凑上前,跟着鼓点“律动”起来。

“都是农民!都是我们村里的人!”《老爸再婚》的剧情策划段海文看到记者举着相机拍个不停,便紧着上前提高嗓音说道,像是在解释,又似在“炫耀”。听到这句话,乐师们敲打得更卖力了,鼓点琴声缠绕成了一片。

段海文告诉记者,给《老爸再婚》这出秦腔戏伴奏的,是他们桥头村的“自乐团”,其成员平均年龄60岁。别看这些人平时都在地里忙活,成天灰头土脸的,可只要拿起乐器来,一个个都像变了个人似的,专业得很!这些人年轻时打板唱戏,很是热闹过一阵子,后来因为家家户户忙农活,就很少聚在一起拉胡胡唱戏了。自从韩城市倡导精神文明建设以来,芝阳镇坚持文化脱贫和物质脱贫共推共进,把新时代文明建设摆在了重要位置。于是,在镇村干部的动员支持下,这帮会拉会弹的庄稼汉,又重拾老本行,组建起了一支乐器配置齐全的“自乐团”,经常给村民们义务演出。从此沉寂的桥头村就时常飘荡着琴音鼓声。

村民段献民说:“现在,大家伙儿在地里干完活、吃完饭,最大的乐趣就是听‘自乐团’吹吹打打地唱戏。”自从有了“自乐团”,村子明显变得热闹了许多,村里人常常一边听戏、一边闲谝,融洽得就跟一个大家庭一样。

2 一件真事编成了一出戏

一帮农民自编自排一出戏,不常见,更不容易,个中滋味,只有编剧张会堂体会最深。

《老爸再婚》这出戏的雏形,是村民段海文在幸福院听来的一段“闲话”——说村里有个鳏夫和一个寡妇“好上了”,想搭伙过日子,结果遭到子女们的一致反对。这件事在幸福院的老人当中引起了巨大反响。大家纷纷议论:社会都进步到今天了,农村的封建思想竟然还这么严重!段海文和张会堂两个人谈起这事,想得更多,他们认为当前的扶贫工作,不光要解决物质的贫困,还得重视精神扶贫。谈着谈着,两人突发奇想:能不能把这个故事编成一部戏,搬上舞台,既能丰富村里的文化生活,又能传递正能量,教化一些对“黄昏恋”心怀偏见的年轻人,引起全社会对老年人再婚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说干就干。张会堂自告奋勇编写剧本。平日只会种地的农民要写戏,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无师可拜、无经可取,张会堂完全是凭着一股子蛮劲,一边写,一边改。每写一点点,就拿出来,念给大家听,然后让大家提意见。一部3000来字的剧本,足足写了两年才完成了初稿。

剧本写好了,咋样搬上舞台又是头疼事。张会堂为此整夜整夜睡不着,每天半夜还捧着剧本,一人分饰数角,一遍一遍认真揣摩戏中人物的心情、语气和舞台动作。到了排戏时,张会堂心里没底,先不说剧本好不好,关键是演员到哪里找?别看村里爱唱戏的人不少,但真的上过舞台的却没几个。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排戏的消息一传出,竟呼啦啦来了一大群报名的村民,争着吵着都想上台过过戏瘾。看到这情景,张会堂既高兴又苦恼,后悔写剧本时,安排的人物有些少了,让谁上,不让谁上,真是难为得很!

常言道,功夫不负有心人,费尽周折,《老爸再婚》终于要亮相了!

离演出开始还有不到半小时,记者走进戏台边一间小办公室,看到了正在化妆、对戏的5名主演。“咱就是个种地的,没想到老了老了还能到台子上当回演员,过过戏瘾,我真是太开心了!”在戏中扮演女主角刘秀英的女演员笑得合不拢嘴,看不出一丝上台前的紧张。倒是扮演男主角的段忠明有些忐忑,一个人躲在角落,念念叨叨地背着戏词。段忠明已经73岁了,虽然嗓子好,但记性差,戏词和曲子,都得老师一句一句地教。就这,他常常是后一句刚学会,前一句又忘了。好在段忠明很勤奋,白天上地干活,晚上一个人关在屋里背戏词。第一次彩排时,段忠明表现很好,全程竟然没有一次“卡壳”。他说:“这出戏太重要了嘛,来看戏的不光有左邻右舍和外村的人,还有市上和镇上的干部呢,我不能因为在台上忘词让人笑话!”

3 戏里戏外都是咱村的人

开场锣鼓一声响,首先登台的是手端洗菜盆的段忠明。开口一句“下地回家把饭做”刚刚唱出,台下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尽管戏台很简易,唱戏人的装扮也谈不上精致,可那被岁月打磨又被黄土地煎炙过的嗓音,伴着秦腔雄浑的唱调,一下子就把大家带入了台上的故事里。

段忠明扮演的角色,在戏中叫王实,是一个60多岁丧偶的农民,因生活不便,产生了再婚的想法,可此事遭到女儿的坚决反对和质疑。于是一波三折的故事便开始了。

在一个小时的演出中,演员们用质朴的唱腔、生动的表演,把一出村民自排自编的《老爸再婚》表演得惟妙惟肖。戏里一环环的矛盾和一次次的感动,不仅反映出当代农村老年人再婚的现实问题,也体现出脱贫攻坚工作“扶贫”和“扶志”的双重成效。年逾古稀的曹勤雨老人坐在最前排,看得最真切,她说:“好!编得真好,演得也好!比电视上的都好看!”

一帮农民,扮演着农民,讲着农民自己的故事。台上演得起劲,台下看得入神!随着剧情的起伏变化,观众们时而屏息、时而开怀,仿佛台上演出的不是本村的村民,而是大地方来的大演员。

戏结束了,太阳晒得路旁的树叶都垂下了头,但看戏的村民们却一个个神清气爽,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神采。大家结伴往家走着,一路谈论着演员也谈论着戏。其间,一个调皮的孩子煞有介事地学唱了一句:“老爸再婚唱新歌、唱新歌!”惹得人群一阵哄笑。

段海文也跟着笑。他的笑是因为演出太成功了。“这种成功就跟园子里的樱桃多卖了上万元一样,让人无比开心。”开心的段海文讲,他还得再排几部戏,因为他们村的新鲜事太多了,一出戏根本唱不完!

记者手记

为什么要关注《老爸再婚》?

卢萌 陶玉琼

日子美了,才有心思唱戏;生活好了,才有心情听戏。之所以关注《老爸再婚》,是因为,这出戏唱的不仅仅是村里的新鲜事,而且是新时代农民新的生活状态、新的精气神!

桥头村,这个有着320户1112人和1600亩耕地的贫困村,从2017年摘掉穷帽后,日新月异。在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老爸再婚》这出戏一唱,桥头村的蜕变、村民的收获就不再是白纸上一串串黑色数字的变更了,所有的新变化和幸福感都明明白白地写在绿树鲜花映衬下的美好村容里,写在因丰收而飞扬着幸福神采的笑脸上,也写在一句句朴实真切的戏词里。

这出戏,没有华丽的布景,更没有精致的道具,连演员都带着初次上台的拘谨,但却热闹赤诚得让人挪不开眼。在那厚厚的黄土地上,在北方初夏如烈酒一般肆意泼洒的阳光里,在不加雕饰的表演中,记者品到了一股从心底升腾而起的喜悦——贫困的镣铐终于不再束缚农民的手脚了,他们对生活有了新的解读和期待。

当然,关注《老爸再婚》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这部反映当代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作品,很好地抓住了“老人再婚”这个被普遍忽视了的社会问题。而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竟然是被一帮握锄头的农民发现和挖掘出来的。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结出了硕果,说明新时代农民的文化素质在大大地提高着。这样一件发生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新鲜事,太值得欢呼与讴歌了。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