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剪纸人刘玉英家,窑洞里的炕墙
▼▼▼▼▼▼▼▼▼▼▼▼▼▼▼
陕北人称剪纸为“古时花”,是世代相传的民间艺术, 它的历史没有文献记载,靠的就是一代代人的口手相传。花样、摹本、技法都是母亲在窑炕上传授给女儿的。
在陕北,“找媳妇,要巧的”,“不问人瞎好,先看手儿巧”。这个巧,“一看窗子二看帘”,“窗子”指的就是窗花,好看的窗花是妇女心灵手巧的最好展示。至今,在陕北乡间,剪花剪得好的人,仍会受到村民们的敬重。
民间剪纸人祁秀梅作品“猴骑老虎”
民间剪纸人刘玉英作品“鹭鸶缠莲”
民间剪纸人曹瑞珍作品“耄耋”(读为“猫蝶”,老人八十岁称"耄",九十岁称“耋” )
每到一个村子,挨家挨户地敲开窑门时,徐晋林总是期待着遇到一个正在剪着窗花,唱着歌谣的婆姨。
终于找到这个人的时候,是在距离绥德县城30多里的郭家沟村。
那天从早上起,雪花漫撒了一路。一行人匆匆钻进一家暖烘烘的窑洞,抬头便看到名叫郭秀珍的大娘——盘腿坐在炕头上,随手拿着剪刀——在窗外雪声的映衬下,窑里充满了不停的剪纸声
民歌和剪纸是陕北民俗的特色,随着越来越多有心人的关注,传统剪花作品以其粗犷朴实的图案,热烈淳朴的感情,唤起了人们埋藏心底里的乡土情怀。这种土地上生长出来的艺术品,传递给我们的是正在遗忘的过去回忆。
还有那种朴素的美。或许你的家乡不在北方的高原,比起其他精致的艺术品,这些剪纸也显得笨拙。可是,当你想到在宁静的山村,炕头上的老妈妈怀着对生活美好的愿望,一剪一剪的创造出热切的图案,完全是对美的最好诠释。
我们现在称民间的剪纸人为剪纸艺术家,这个名称并不重要。对于剪纸这项古老的民俗艺术而言,它的存在就是一种美好价值的传承。无论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我们都还能从剪纸中读出过去的故事。
徐晋林先生将郭秀珍大娘创作设计的“兰花花故事剪纸”以及其他传统生肖剪纸作品进行了整理,制作出这本《兰花花——陕北民俗剪纸艺术笔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