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覆一篑吾往也的意思,虽千万人吾亦往矣原文

首页 > 动漫 > 作者:YD1662023-05-17 07:30:02

2022-2023学年北京市怀柔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传统节日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每一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外延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完美和谐的特征,都展现出巨大的文化价值。其中二十四节气在民俗节日构成中至关重要。在这里,“节”的概念正是把岁时季候的渐变过程分解成像草节、竹节一样的间距,把节气相互交接的时间叫做“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因此,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中国人生产与劳作的独特印记,是在农耕文明语境中,由年月日时和气候寒暑变化相结合排定的节气时令,是以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循环往复规律确认的。中国的传统节日还与月亮的运行有关,特别注重一年十二个月的朔望,望日即每月十五,例如正月十五“元宵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中国人把自己的生活节拍与大自然的月圆月缺紧密协调起来,表达了中国人和合与圆满的理念追求。另外,中国的传统节日还反映了中国人思维与记忆的方式,在中国人的节日观念中月日数字代码的重叠是吉祥的神秘数字,人们在许多零散的吉日、祭日中习惯性地选定了月日代码数字相互重叠的日子,作为节日流传下来。例如,“正月正”大年节,“二月二”春龙节(俗称“龙抬
头”日),“五月五”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等。
(取自仲富兰相关文章,有删改)
材料二
“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清明时放风筝好,谷雨西厢宜养蚕。牡丹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满布庭前……”这首《二十四节气歌》的第三句说的是惊蛰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
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自此,大地开始变得有声有色。唐诗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必不可少的是一些民俗活动。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人们崇奉惊蛰的节气神“雷神”。在这一天,家家户户贴上雷神的招贴画,摆上供品,或者去庙里燃香祭拜。有的地方还会出门擂鼓,因为鼓声与雷声很相似,这也是对“祭雷神”的一种呼应,核心意义还是祈求吉祥。在浙江宁波,农户在这天要拿着扫帚到田间举行扫虫的仪式。此外,各地也有“炒虫”习俗,比如陕西人炒黄豆,广西的瑶家炒玉米,福建的客家人炒豆子、炒麦子,取的皆是“炒虫”“驱虫”之意,提醒人们要及时灭虫除害。如今,农耕方式的改变,节气基本名存实亡,将来节气很可能会变为文化遗产存于书面记载之中。
(取材于“惊蛰”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我国传统节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我国的传统节日,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每一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外延都拥有巨大的文化价值。
B.二十四节气在我国的传统民俗节日的构成中至关重要,体现出在农耕文明中生产与劳作的重要性。
C.中秋节、元宵节是与月亮有关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定在望日,表达了中国人和合与圆满的理念。
D.端午、七夕等传统节日,月日代码数字相互重叠,数字相叠,读起来顺口,便于人们思维与记忆。
2.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惊蛰”节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二十四节气歌》的第三句说的是“惊蛰”节气,是春天的第三个节气,它和立春、雨水、春分、清明、谷雨同属春天节气。
B.“惊蛰”为每年阳历的3月5日或6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的“二月节”是指农历,二者在时间上并不矛盾。
C.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很重视“惊蛰”节气,为此创作了很多谚语和诗歌,这些创作对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D.“惊蛰”之日,各地的民俗活动,无论是“祭雷神”,还是“炒虫”,都表达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灭虫除害的美好愿望。
3. “惊蛰”闻雷,有喜有忧,下列谚语表达情感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______
A.惊蛰闻雷,谷米贱似泥
B.雷打惊蛰前,四十九日不见天
C.惊蛰有雨并闪雷,麦积场中如土堆
D.雷打惊蛰前,高山好种田
4. 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苏轼《赤壁赋》中写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七月既望”,点明苏轼游赤壁是在农历七月十六日。
B.“朔望晦”,指月相。“望”指每月十五,《登泰山记》里有“戊申晦”句,解释“晦”指每月最后一天,那“朔”当指每月第一天。
C.举办民俗活动是理解传承传统节日的重要形式,但像“摆上供品”,或者“去庙里燃香祭拜”等做法属于封建迷信活动,坚决要制止。
D.如今,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还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它还是一种文化观念,因此,不管农耕方式如何改变,文化还是要传承。
(5)中国的传统节日不能丢,作为传承者,请任选一个节日(惊蛰节气除外),谈谈你对该节日的理解与传承。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吾儿知悉:汝出门去国,已半月余矣。为父未尝一日忘汝。父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一日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耳。
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屡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故学校肇开,即送汝入校。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然,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知决非科甲中人,故排万难送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
然世事多艰,习武亦佳,因送汝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汝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 。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之秋, 。
抑余又有诫汝者,汝随余在两湖,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无人不恭待汝。今则去国万里矣,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将不复可挟,万一不幸肇祸,反足贻堂上以忧。汝此后当自视为贫民,为贱卒,苦身戮力,以从事于所学。 ,即后日得余之庇,毕业而后,得一官一职,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自智自雄。余五旬外之人也,服官一品,名满天下,然犹兢兢也,常自恐惧,不敢放恣。
汝随余久,当必亲炙之,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此则非余所望于尔也,汝其慎之。寒暖更宜自己留意,尤戒有狭邪赌博等行为,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至嘱,至嘱!
余身体甚佳,家中大小,亦均平安,不必系念。汝尽心求学,勿妄外骛。汝苟竿头日上,余亦心广体胖矣。
(取材于张之洞《诫子书》,有删改)
5.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 挟:依仗
B.反足贻堂上以忧 贻:赠给
C.汝随余久,当必亲炙之 炙:熏陶
D.即幸不被人知悉 幸:侥幸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其言恨不一日离汝 汝其慎之
B.然必令汝出门者 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
C.治国之道不一 余五旬外之人也
D.诸前辈犹多不以然 以从事于所学
7.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______
A.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
不要畏惧辛劳,不要自恃高贵,要勇猛刚强坚毅,务必要养成军人的禀赋
B.汝纵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已知
你纵使忧虑自己不能够成才,也要勿忘忧虑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C.不特得学问上之益,且可藉是磨练身心
这不只是得到学问上的好处,而且可以借此来磨练身心
D.汝苟竿头日上,余亦心广体胖矣
你如果能百尺竿头,天天进步,我也就胸襟宽阔,身体舒泰了
8.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______
A.本文虽有对儿子的委婉责备,但更多的是耐心的教导、殷切的期待和深切的想念,写得语重心长,感人至深。
B.张之洞评价儿子从小就贪玩好动,幸亏是科举废除了,否则也就只能以秀才身份终老,不可能再考取更大的功名。
C.张之洞告诫儿子,就算将来毕业后,靠父亲的庇护能谋得一官半职,也要好学上进,体察民情,不要放纵自己。
D.张之洞十分关爱儿子,在儿子离家半月后,就急着写信,把家里的大小事情全都告诉他,让他不要牵挂家里。
9. 张之洞为了使儿子成为“有用之才”,把他送到日本士官学校习武。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张之洞这样做的理由。
10.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孔子用两个比喻谈了立身处世的道理,请对句子加以理解,并阐明它的现实意义。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琴歌
李颀①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②从此始。
注:①李颀,唐代诗人,此诗是诗人奉命出使清淮,在友人饯别宴会上听琴后所作。②云山,代之归隐。
11.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首句交代了听琴的场合和时间,第五句所绘之景扣合了“欢今夕”,为“广陵客”登场渲染了气氛。
B.第二句“广陵客”是用典,意在点出古琴曲《广陵散》,嵇康曾弹此曲,用于此处,代指弹琴高手。
C.末尾两句点明了奉命出使的地点,含蓄表达了诗人因水远山长,今后再难相见的惆怅与悲愤。
D.全诗写时、写景、写琴、写人,步步深入,环环入扣,章法整齐,层次分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2. 下列描写音乐与“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白居易)
B.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赤壁赋》苏轼)
C.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听蜀僧浚弹琴》李白)
D.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杜甫)
13.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14.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 《<论语>十二章》,反映“君子”“小人”不同价值取向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2) 成语“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原文说“致知在格物。 ______ , ______ ”。
(3) 老子思想呈现鲜明的思辨色彩。“合抱之木, ______ ;九层之台, ______ ”,至今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4) 表现手法的运用有助于抒发情感。李白《将进酒》中“ ______ , ______ ”,用夸张极言人生短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______ ,鱼龙潜跃水成文”,借典故表达书信不能往来的相思之苦;《秦风 无衣》用排比反复咏唱,“王于兴师, ______ ,与子偕作”等句表达战士们慷慨赴敌的豪情;苏轼《江城子》“ ______ ,尘满面, ______ ”,虚实结合,表达夫妻生离死别的伤痛。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选文一
屏声侧耳默候。(甲) ,约有一二十妇人,衣裙窸窣,渐入堂屋,往那边屋内去了。少刻,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叫他,刘姥姥会意,于是携了板儿过这边屋里来,只见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姥姥了。”一面说,一面递眼色与刘姥姥。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说道:“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得说了……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来?打发咱们作煞事来?只顾吃果子咧。”凤姐早已明白了,听他不会说话,(乙) :“不必
说了,我知道了。”忙命快传饭来。一时周瑞家的传了一桌客饭来。
刘姥姥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舔舌咂嘴的道谢。(丙) :“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
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内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
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
周瑞家的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看见,(丁) ,只命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都送到刘姥姥的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方是亲戚们的意思。天也晚了,也不虚留你们了,到家里该问好的问个好儿罢。”一面说,一面就站了起来。
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的,拿了银子钱,随了周瑞家的来至外面,仍从后门去了。
(选自《红楼梦》第六回有删节)
选文二
只见平儿同刘姥姥带了一个小女孩儿进来,说:“我们姑奶奶在那里?”平儿引到炕边,刘姥姥便说:“请姑奶奶安。”凤姐睁眼一看,不觉一阵伤心,说:“姥姥你好?怎么这时候才来?
你瞧你外孙女儿也长的这么大了。”刘姥姥看着凤姐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心里也就悲惨起来,说:“我的奶奶,怎么这几个月不见,就病到这个分儿。我糊涂的要死,怎么不早来请姑奶奶的安!”便叫青儿给姑奶奶请安。青儿只是笑,凤姐看了倒也十分喜欢,便叫小红招呼着。
这里平儿恐刘姥姥话多,搅烦了凤姐,便拉了刘姥姥说:“你提起太太来,你还没有过去呢。我出去叫人带了你去见见,也不枉来这一趟。”刘姥姥便要走。凤姐道:“忙什么,你坐下,我问你近来的日子还过的么?”刘姥姥千恩万谢的说道:“我们若不仗着姑奶奶”,说着,指着青儿说:“他的老子娘都要饿死了。如今虽说是庄家人苦,家里也挣了好几亩地,又打了一眼井,种些菜蔬瓜果,一年卖的钱也不少,尽够他们嚼吃的了。这两年姑奶奶还时常给些衣服布匹,在我们村里算过得的了。阿弥陀佛,前日他老子进城,听见姑奶奶这里动了家,我就几乎唬*了。亏得又有人说不是这里,我才放心。后来又听见说这里老爷升了,我又喜欢,就要来道喜,为的是满地的庄家来不得。昨日又听说老太太没有了,我在地里打豆子,听见了这话,唬得连豆子都拿不起来了,就在地里狠狠的哭了一大场。我和女婿说,我也顾不得你们了,不管真话谎话,我是要进城瞧瞧去的。我女儿女婿也不是没良心的,听见了也哭了一回子,今儿天没亮就赶着我进
城来了。我也不认得一个人,没有地方打听,一径来到后门,进了门找周嫂子,再找不着,撞见一个小姑娘,说周嫂子他得了不是了,撵了。我又等了好半天,遇见了熟人,才得进来。不打谅
姑奶奶也是这么病。”说着,又掉下泪来。平儿着急,也不等他说完拉着就走,说:“你老人家说了半天,口干了,咱们喝碗茶去罢。”拉着刘姥姥到下房坐着,青儿在巧姐儿那边,已与巧姐玩的熟了。刘姥姥道:“茶倒不要。好姑娘,叫人带了我去请太太的安,哭哭老太太去罢。”平儿道:“你不用忙,今儿也赶不出城的了。方才我是怕你说话不防头招的我们奶奶哭,所以催你
出来的。别思量。”刘姥姥道:“阿弥陀佛,姑娘,这是多心,我知道。倒是奶奶的病怎么好呢?”平儿道:“你瞧去妨碍不妨碍?”刘姥姥道:“说是罪过,我瞧着不好。”
(选自《红楼梦》第一一三回,有删节)
15. 对选文一划线句子中“笑”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甲处当是王熙凤从贾母处说说笑笑而回,笑声夹在众人之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真可谓众星捧月,人生得意。
B.乙处刘姥姥因贫求助,王熙凤“听他不会说话”,笑着制止“不必说了”,维护了刘姥姥的体面,体现了其宽容。
C.丙处王熙凤一番处理合情合理,既没辜负王夫人的信任,又不叫刘姥姥失望而回,“笑”着说话展现其圆滑与周到。
D.丁处“笑而不睬”,展现了王熙凤的大度,她既听到刘姥姥说话粗鄙,也看到周瑞家的使眼色制止,但看破不说破。
16. 选文二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神情恍惚 恍惚:神志不清
B.一径来到后门 一径:径直,一直
C.不打谅姑奶奶也是这么病 打谅:同“打量”,观察
D.别思量 思量:放在心上
17. 下列对选文中人物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周瑞家的一心一意为刘姥姥着想,但在凤姐面前,她人微言轻,只能通过和刘姥姥眼神交流,达到帮助刘姥姥的目的。
B.板儿是作者刻意安排的,刘姥姥去贾府乞讨时“推他”缓解窘态,凤姐施舍二十两银子以“给这孩子做件冬衣”为说辞。
C.青儿见到病中的凤姐,只笑不语,和巧姐却一会儿就玩的熟了,寥寥数笔,一个腼腆、天真的小女孩便跃然纸上。
D.平儿怕刘姥姥搅烦病中的凤姐,惹得凤姐伤心,两次故意打断刘姥姥的话,说明平儿对凤姐是真正的体贴和关心。
18. 选文中,凤姐两次接待刘姥姥这门穷亲戚,态度有何不同?请从神态、语言、动作等任一角度举例加以赏析。
19. 《红楼梦》中,作者往往对一些人物加上“一字评”,如“敏探春”,“酸凤姐”,“勇晴雯”等,请结合选文或其它阅读体验,为刘姥姥加上“一字评”,并说明你的理解。不少于150字。
语言基础运用。
①每个人每天都会扔出许多垃圾,在一些垃圾管理较好的地区,大部分垃圾会得到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无害化处理,而更多地方的垃圾则常常被简易堆放或填埋,导致臭气蔓延,并且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体。②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费用是非常高的,根据处理方式的不同,处理一吨垃圾的费用约为一百元至几百元上下。③较于卫生填埋、堆肥、焚烧的垃圾处理方式,回收再利用无疑是垃圾处理的不二之选。④但是最大程度实现垃圾回收再利用的第一步就是分类。⑤从垃圾的源头进行减量和分类利用,是公认的走出“垃圾围城”困境的最佳路径。
2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句①不能删除“并且”,否则语意会从递进变成并列。
B.句③“不二之选”意思是最佳的选择,用在此处准确。
C.句④⑤顺序不能互换,否则句意不紧,段落层次不明。
D.句⑤“垃圾围城”指被垃圾围困的城堡,形容垃圾多。
21. 句②是病句,请指出病因并进行修改。
22. 阅读是一项能够穿越远古而通向未来的文化活动,因而它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调查显示:如今有相当比例的阅读者倾向于电子阅读,甚至凭借喜马拉雅等听书软件将阅读变成随时随地的行为;当然也有不少读者依旧醉心于传统的纸质阅读,认为翻阅书本可以加深阅读的“味道”。
上述调查结果,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我命题,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700的文章。
答案和解析
1~4.【答案】D、C、B、C
【解析】(1)D.“读来顺口,便于人们思维与记忆”于文无据,原文只说,“在中国人的节日观念中月日数字代码的重叠是吉祥的神秘数字”。
故选D。
(2)C.根据材料三第2段可知,“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很重视‘惊蛰’节气”与“为此创作了很多谚语和诗歌”因果关系倒置。
故选C。
(3)A.“惊蛰闻雷米似泥”,意思是说惊蛰那天如果听到打雷,收成就好,米就像地里的泥一样多的是。B.“雷打惊蛰前,四十九天不见天”,意思是惊蛰前下雨,会一直阴雨连绵,突出人们心情不顺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而ACD三项强调的是内心的舒适愉快。
C.“惊蛰有雨并闪雷,麦积场中如土堆”,意思是惊蛰时雨水充沛,这一年庄稼的收成会好。
D.“雷打惊蛰前,高山好种田”,意思是惊蛰前下雨,这一年雨水充足,即使在高山上种田,也能丰收。
故选B。
(4)C.“属于封建迷信活动,坚决要制止”错误,根据“在这一天,家家户户贴上雷神的招贴画,摆上供品,或者去庙里燃香祭拜。有的地方还会出门擂鼓,因为鼓声与雷声很相似,这也是对‘祭雷神’的一种呼应,核心意义还是祈求吉祥”可知。
故选C。
(5)“谈谈如何对该节日加以传承”,表面是开放性问题,实际上前面还有限定性要求:第一,要从传统节日渐行渐远的根本原因出发;第二,在上述材料提到的传统节日中任选一个(惊蛰节气除外)。因为传统文化渐行渐远的根本原因是忽略了对传统节日的根基——文化渊源的守护,所以,作答时一定要从节日的文化内涵入手,说说该节日如何传承。
答案:
(1)D
(2)C
(3)B
(4)C
(5)示例: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在春秋之前端午节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后因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日殉国明志而演变成祭奠屈原的节日。但有例外,东吴一带的端午节是纪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吴越地区以龙舟竞渡及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有很多诗歌谚语流传下来:有“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等谚语。有“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等诗句。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5)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5~9.【答案】B、C、B、B、
【解析】(1)B.句意:反而让我们十分担忧。贻:让。
故选B。
(2)A.其:代词,指父母;副词,一定。
B.者:助词,……的原因;助词,……的人。
C.之:两句都是助词,的。
D.以:介词,把;介词,用。
故选C。
(3)B.患,担心;自立,成才;不已知,宾语前置,即“不知己”,不了解自己。译文:你只需担心自己不能够成才,不需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故选B。
(4)B.“幸亏是科举废除了,否则也就只能以秀才身份终老,不可能再考取更大的功名”错。结合文本“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可知,张之洞认为儿子小就贪玩好动,在书房中,老师一旦离开,你就跳掷嬉笑,什么事情都干。如今碰上科举已废除,要不你最多也就只能以一个秀才的身份终老,一定不能金榜题名,成为朝廷的官员。
故选B。
(5)由“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可知,张之洞认为儿子顽劣成性,不是科举之人;由“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可知,张之洞认为训练军队是治理好国家的首要办法;“入日本士官学校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可知,张之洞认为习武符合儿子的秉性。
答案:
(1)B
(2)C
(3)B
(4)B
(5)①儿子顽劣成性,不是科举之人;②训练军队是治理好国家的首要办法;③习武符合儿子的秉性。
参考译文:
吾儿知悉:你出门离国,已经有半个多月了。我每天都记挂着你。父母爱子,无微不至,真恨不得一天都不离开你,但又一定要让你出门离家,因为希望你能用功上进,将来能成为国家的栋梁、有用的人才啊。
现在国家纷乱,外寇纷纷入侵,边疆国土接连失陷,国家腹地亦已危殆。兴国之道,最重要的是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的办法不止一个,训练军队实在是首要的办法。你从小就贪玩好动,在书房中,老师一旦离开,你就跳掷嬉笑,什么事情都干。如今碰上科举已废除,要不你最多也就只能以一个秀才的身份终老,一定不能金榜题名,成为朝廷的官员。所以学校开始设立,我就送你入学。那时还有很多前辈不认可这样的做法,但我十分了解你的性情,知你一定不是科举之人,所以排除各种困难送你入学读书,果然除体操外,其他的没一点儿长进。我少年登科及第,自然背负上“清流”之名,如果也要你这样,真的会让我愤懑愧疚得想死。
现在世事多艰险,习武很好,因此送你东渡,进入日本士官学校进修学业,这样不会跟你的秉性气质相违背。你现在已经入学,应该努力上进,要把军事上的奥秘全部学会。不要畏惧辛劳,不要自恃高贵,要勇猛刚强坚毅,务必要养成军人的禀赋。你的前程,正可谓不可限量,国家正是在用兵的时候,你只需担心自己不能够成才,不需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记住记住,别忘别忘。
我还有要告诫你,你和我一起在湖南湖北,自然是总督大人的尊贵公子,没有人不恭敬地对待你。而如今却已离国万里,你平时那些可以依仗来轻视他人的条件,将不再能依仗,万一不小心生出祸端,反而让我们十分担忧。你今后应该把自己看成是贫苦的百姓,看成是地位低下的士兵,吃苦尽力,要用这些身份来处理求学时遇到的问题。这不只是得到学问上的好处,而且可以借此来磨练身心,就算以后得到我的庇荫,在毕业之后,谋得一官半职,也要深切了解底层百姓的艰苦,而不致于妄自尊大(自认为聪明,自认为杰出)。我已是五十岁开外的人了,官居一品,天下闻名,但还是要小心谨慎,常常担心自己做错事,不敢放纵。
你跟随我的时间很长了,一定会亲自实践并努力坚守,不要自认为是尊贵的公子,就随随便便,全不在意,这不是我对你的希望,你一定要谨慎啊。天气冷暖变化应该自己留心,尤其要告诫自己不能有嫖娼赌博之类的所为,如果有这样的行为,即使幸运地不让别人知道,也会消耗自己的精神,荒废了学业;万一被人发现,甚至被日本的官吏拘捕,那我的脸面,将搁在哪里呢?(如果有那样的情况,)你固然不值得怜惜,但我又该怎么办呢!这是最应该竭力根除的,这是极恳切的嘱咐!
我的身体很好,家里的老老少少也都平安,你不必挂念。你要全心求学,不要随便在外乱跑。你如果能不断进步,我也就胸襟宽阔,身体舒泰了。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掌握能力。解答时,学生要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也可以借助语境、语法知识来推断。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时,学生要了解虚词的用法,结合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语句理解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明确句子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再理解句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内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分析概括。
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10.【答案】该句的意思是: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接着,要在理解句子含义的基础上分析,孔子用堆土成山比喻做事业,强调要有自己的信念,要把握自己的命运,不断进取,自强不息。这就告诉我们,追求理想信念,要如堆山平地一样不断进取,自强不息。最后再阐明它的现实意义即可。
答案: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意思就是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它告诉我们,追求理想信念,要如堆山平地一样不断进取,自强不息。的确,任何事都是如此,您想要成功,您就一直干下去,志有定向,不断的努力,不要给自己找借口。 您如果做到一定的时候,就不做了,想换方向了,那么,您就功亏一篑,怪不得别人,也怨不了社会。这个社会上有很多人都是如此,坚持不下去,开始有了投入,做一会,就不做了。得出的结论,是这个事情不会成功,我试过了。其实很多事情,从理论上去看,是对的,您去做,一般也都有结果。只是愿意坚持下去的人太少了。走着走着,放弃了,总是以为别人的项目更好做。结果呢,去做到别人的项目,没坚持多久又放弃了。一个人没有志向,就会被很多机会诱惑,很多机会看似机会,结果都成了这些没志向的人的陷进,浪费了他们的时间,不多的金钱。最后看一看自己,却是一事无成。
参考译文: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思想内涵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要准确理解其含义,并结合题干所给观点结合自己思想进行评价。
本题属于文化经典阅读题,题型以简答和填空题为主,常见命题类型有:信息筛选题,思想概括题,内容理解题,观点评价题,比较题。考生答题时首先粗读文段,把握文意,分析概括出所给文段的核心思想,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组织答案。答题的一般思路是可先用一句话简明概括相关材料中所包含的思想或观点、主张,明确观点;然后结合语段进行简单合理的阐述、分析;如有联系实际的内容,则需要适当联系社会相关问题,加以自圆其说。一般不鼓励考生多层面、多角度思考,也不要求质疑、另解。
11~13.【答案】C、A、
【解析】(1)C.“含蓄表达了诗人因水远山长,今后再难相见的惆怅与悲愤”错,末尾两句写自己的感触。诗人奉命出使清淮,别宴上缕缕琴音不禁牵动了他的无限乡思。想到自己离家万里,不知何日能还乡,他必会暗自潸然垂泪。人生如白驹过隙,就不要如此奔波辛苦了,也许仕途之累使他深感厌倦了,他萌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归隐。
故选C。
(2)“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从听者反应的角度写演奏者的高超技巧,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A.“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B.“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运用比喻的手法。
C.“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运用比喻的手法。
D.“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运用对比和夸张的手法。
故选A。
(3)解答此题,先要抓住诗歌选用的意象——月、城头、半飞的乌、霜、万树和入衣的风,明确诗人所描绘的是一幅凄凉的深秋月夜图。然后分析全诗的内容,看到第一联与第三联的欢快,就能明确第二联其实是在起反衬作用的。
答案:
(1)C
(2)A
(3)“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两句描绘了一幅月光如水、城垣静默、乌鹊惊飞、银霜满树、木叶萧萧、寒风吹衣的凄切、幽邃的深秋月夜图。与前两句所传达的欢快融洽之情相。比,这两句低沉压抑,以哀景反衬乐情,即便秋气凛然、凄冷肃*,但有酒有琴有知己就足以抵挡,为下文写弹琴,以及琴曲之美作铺垫。
译文:
主人摆酒今晚大家欢聚,琴师拨动琴弦助兴酒宴。
明月照向城头乌鸦纷飞,寒霜降临寒风吹透衣衫。
炉火暖融融华烛添光辉。艺人先弹《渌水》后奏《楚妃》。
他的琴声一响万物寂静,四座无言屏气凝神倾听。
奉命去远离乡关清淮,敬告大家我要归隐云山。
赏析:
  唐诗中有不少涉及音乐的作品,其中写听琴的诗作尤多,往借咏琴而言志,或借写听琴而抒情。李颀的《琴歌》就是这样的作品,它是诗人奉命出使清淮时,在友人饯别宴席上听琴后所作。
  首二句交代听琴的场合、时间、缘起以及演奏者。因酒兴而鸣琴,可见其心情之畅达自适。着一“欢”字,渲染了宾主之间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热闹气氛。“鸣琴”二字点题,提挈全篇。
  三、四句转折一笔,不写演奏,而写夜景,描绘了一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深秋月色图:月光如水倾泻在静默的城垣上,不时有乌鹊惊飞;银霜满树,木叶萧萧,寒风吹衣,一派凄冷肃*之气。与前两句所传达的欢快融洽之情相比,这两句则低沉压抑,这是以哀景反衬乐情,即便秋气凛然,但有酒有琴有知己就足以抵挡了。同时,它为下文写弹琴作了铺垫。
  五、六句写初弹情景。“铜炉华烛烛增辉”这一句是陪衬,扣合首句“欢今夕”三字,表明酒宴已入高潮。铜炉熏染檀香,华烛闪烁生辉,在庄严华丽的气氛中,广陵客登场献艺,格外引人注目。“初弹渌水后楚妃”,这一笔是直写,交代演奏者所弹之曲的名称,暗含其意。《渌水》是著名的古琴曲,此曲清空淡雅。杜甫《渌水曲》说“浩歌《渌水曲》,清绝听者愁”,白居易《听弹古渌水》中说“闻君古渌水,使我心和平。欲识慢流意,为听疏泛声。西窗竹阴下,竟日有余清”;这些都表明此曲有清心怡情之效。“楚妃”,也是一首当时广为流传的名曲,属于深情绵邈之曲。
  七、八句从听者反应的角度写演奏者的高超技巧。一声琴弦拨动,顿时万籁俱寂,满座为之陶然沉醉。“皆静”二字形象地写出人们彻耳聆听琴歌的专注着迷的神态。愈是言其静,就愈突出琴音乐勾魂夺魄的心灵穿透力,就愈烘托出“广陵客”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在这曼妙琴音的洗涤下,人们似乎忘记了尘世的酸辛,漠然了黑夜的漫长。苍茫的高天之上,星子越来越少,天将放白,他们还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恍然自失。良友佳朋相聚总是太短暂了,徜徉在琴歌中,这一夜是过得很快。“欲稀”二字巧妙地点明了演奏时间的持续,也照应了首句中的“欢”字,并为下文的直抒胸臆埋下伏笔。
  末尾两句写自己的感触。诗人奉命出使清淮,别宴上缕缕琴音不禁牵动了他的无限乡思。想到自己离家万里,不知何日能还乡,他必会暗自潸然垂泪。人生如白驹过隙,就不要如此奔波辛苦了,也许仕途之累使他深感厌倦了,他萌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归隐。“敢告云山从此始?”这个反问句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也是他听了琴歌之后所得的人生启悟。诗人曾在《不调归东川别业》中说:“渐无匹夫志,悔与名山辞;绂冕谢知已,林园多后时。”《唐才子传》中说李颀“性疏简,厌薄世务”。性格疏放超脱的他,耐不得住官场的名缰利索的羁绊,尔虞我诈的算计,还不如这样约三五知己饮酒鸣琴似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来得逍遥自在。
  全诗写时、写景、写琴、写情,有条不紊,收放自然,“圆如贯珠”(《国雅品》卷二)。这首诗最值得赏玩的应该是诗人多方映衬、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诚如《诗筏》所言:“只第二句点出‘琴’字,其余满篇霜月风星,乌飞树响,铜炉华烛,清淮云山,无端点缀,无一字及琴,却无非琴声,移在筝笛琵琶觱篥不得也。”诗人通过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刻画心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琴歌之美。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句内容明确各诗句的手法,再结合选项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意境及其作用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结合相关意象及其特点来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14.【答案】【小题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小题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小题3】生于毫末,起于累土
【小题4】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鸿雁长飞光不度,修我矛戟,纵使相逢应不识,鬓如霜
【解析】故答案为:
(1)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重点字:喻、利)
(2)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重点字:物、格)
(3)生于毫末 起于累土(重点字:毫、累)
(4)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鸿雁长飞光不度 修我矛戟 纵使相逢应不识 鬓如霜(重点字:鸿、戟、鬓)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将进酒》经典名句辑录:
(1)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4)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5)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15~19.【答案】B、A、A、、
【解析】(1)B.“体现了其宽容”错,应是体现了王熙凤有威严。
故选B。
(2)A.由“刘姥姥看着凤姐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心里也就悲惨起来”可知,“恍惚”的意思是精神游离在外,不能集中。
故选A。
(3)A.“周瑞家的一心一意为刘姥姥着想”错,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和刘姥姥眼神交流,说明她是一个既势利又油滑的人。
故选A。
(4)第一次:由“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等神态描写可知,凤姐的态度富贵和傲慢;由“周姐姐,搀着不拜罢。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甚么辈数,不敢称呼”“不必说了,我知道了”“今你既大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儿向我张口,怎好教你空手回去?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作衣裳的二十两银子,还没动呢,你不嫌少,且先拿了去用罢”“这串钱雇了车子坐罢,到家该问好的都问个好儿”等语言描写可知,凤姐的处事周到;由“忙欲起身”“凤姐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等语言、动作描写则表现她对穷亲戚的尊重和善待。可以说,凤姐第一次接待刘姥姥这门穷亲戚既傲慢无礼,又比较得体。
第二次:由“凤姐睁眼一看,不觉一阵伤心”“姥姥你好?怎么这时候才来?你瞧你外孙女儿也长的这么大了”等可知,凤姐已失去了往日的威风,接待刘姥姥这门穷亲戚态度很随和。
解答时,结合题目要求从神态、语言、动作等任一角度举例加以赏析即可。
(5)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有意地写了刘姥姥给人以“谐趣”。从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开始,贾家的富贵豪华、奢侈腐败,就一一透过她的眼睛传递给读者大众。小说第四十回写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有一段贾母给刘姥姥头上插花的故事。小说道:贾母便拣了一朵大红的簪在鬓上,因回头看见了刘姥姥,忙笑道:“过来带花儿。”一语未完,凤姐儿便拉过刘姥姥来,笑道:“让我来打扮你。”说着,把一盘花,横三竖四地*一头。贾母和众人笑的了不得。刘姥姥也笑道:“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如今这样体面起来!”众人笑道:“你还不拔下来摔到他脸上呢!把你打扮的成了老妖精了!”刘姥姥笑道:“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索性做个老风流!”一席话说得在场的人都笑了。众人的开心一笑想来是无意的,笑中没有嘲讽。但是刘姥姥听着笑声的时候,心情会是相当复杂的。因为刘姥姥也有自己的尊严,她的尊严在受到伤害。刘姥姥之“谐”,使她在吃鸽子蛋、螃蟹宴上充分发挥出一等一的口才和才华。她在诙谐之中不动声色地融进对贫富之差的见解。文中写道: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得一个儿!”当这小巧怪俊的鸽子蛋掉在了地上时,谁也不会想到刘姥姥竟说出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话:“一两银子,也没听见个响儿就没了。”在螃蟹宴上,她是边吃边算:“这样的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十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她画龙点睛似的结论:“这一顿银子,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这话说得似乎很不经意,或许贾府内不会有一个人能体会到刘姥姥的深意,然而在这句话的背后正是那句被人们早已忘记了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就是刘姥姥的“谐”,是“谐”的艺术。
解答时,从作者中表现刘姥姥“谐趣”的内容中选择其一简要分析即可。
答案:
(1)B
(2)A
(3)A
(4)由“周姐姐,搀着不拜罢。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甚么辈数,不敢称呼”“不必说了,我知道了”“今你既大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儿向我张口,怎好教你空手回去?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作衣裳的二十两银子,还没动呢,你不嫌少,且先拿了去用罢”“这串钱雇了车子坐罢,到家该问好的都问个好儿”等语言描写可知,凤姐第一次接待刘姥姥时,处事周到,既不使失其威严,又比较得体。
而由“姥姥你好?怎么这时候才来?你瞧你外孙女儿也长的这么大了”可知,此时凤姐已失去了往日的威风,第二次接待刘姥姥这门穷亲戚态度很随和。
(5)谐姥姥。刘姥姥之“谐”,使她在吃鸽子蛋、螃蟹宴上充分发挥出一等一的口才和才华。她在诙谐之中不动声色地融进对贫富之差的见解。文中写道: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得一个儿!”当这小巧怪俊的鸽子蛋掉在了地上时,谁也不会想到刘姥姥竟说出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话:“一两银子,也没听见个响儿就没了。”在螃蟹宴上,她是边吃边算:“这样的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十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她画龙点睛似的结论:“这一顿银子,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这话说得似乎很不经意,或许贾府内不会有一个人能体会到刘姥姥的深意,然而在这句话的背后正是那句被人们早已忘记了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就是刘姥姥的“谐”。
(1)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文一划线句子中“笑”字理解和分析的辨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语,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语含义,再选择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文中人物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明确人物的特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赏析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筛选与题目相关的信息,再结合题目要求分析作答。
(5)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和评价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内容明确人物特点,再结合相关情节点评。
文字类选择题解答步骤:
第一步:细读选项,抓关键。
此类题4个选项,答题区域涉及文本的各个角落,因此需要仔细阅读选项,把握选项中的部分关键词语,给第二步打好基础。
第二步:精准定位,找区间。
根据选项中的关键性词语,迅速浏览文本,找与之匹配的关键词,从而确定选项的答题区间。
第三步两相比较,问三问。
两相比较就是把选项和相关区域的原文进行比较,在具体比较时可以“问三问”:选项有没有篡改内容,有没有混淆逻辑,有没有主观臆想;是否篡改了原文中表范围、程度、时间等的内容;是否混淆了原文中几个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原文中有没有此类信息。选项命制时加入了命题者的臆想,主观臆想的选项内容往往是无中生有的。
20~21.【答案】A、
【解析】(1)A.句①可以删除“并且”,删除后语意表达与原文一致。
故选:A。
(2)句②中,“约为一百元至几百元上下”重复赘余,应将“上下”改为“不等”。
答案:
(1)A
(2)“约为一百元至几百元上下”成分赘余,应改为“约为一百元至几百元上不等”。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词语、句子的说法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结合相关语境进行分析,正确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判断有语病的地方,指出病因并作出正确的修改。
常见的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
22.【答案】阅读交织的美好 在当下,阅读已如呼吸一样渗透到我们生命的每一个角落。新兴的电子阅读与传统纸质阅读的交织,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网络电子阅读能把最新的资讯传递给我们,而传统纸质阅读奉献的经典文化大餐也永不过时。在飞速发展的当下,设想这样一些情景:在疾驰的列车上时,在无聊地排队时,抑或是在车站边等待时,我们利用手机或是其他电子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即时的网络阅读。充分利用这些琐碎的时间,为贫瘠的大脑播撒下智慧的果实。而在静悄悄的深夜,在迷人的暖黄色灯光里,从书架上拿起一本张晓风的散文集或海子的诗集,然后,享受阅读。这样恬淡而琐碎的时光,平凡而又诗意,恬静而又幸福。
阅读交织的美好,简单而又温暖。
网络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的交织,不但能帮助我们有效地把握生命里琐碎的时间,而且能让我们多一些选择阅读的权利。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爱好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网络的电子书上,在一些即时互动的论坛上,我们可以选择吸收很多生活中接触不到的新事物,赶上时代跃进的步伐。但是,总有一些经典会永垂不朽,让人永远不会忘怀。这些经典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褪色,而是在一次次的砥砺中愈发光亮。浓缩的一本本书,蕴含了无穷的智慧。伴随着翻页时纸张之间摩擦发出细碎的声音与淡淡的墨香,我们的心仿佛与这些大师的灵魂产生共鸣,进而迸发出一个个思维的硕果。这些美好的碰撞与跳跃,是电子阅读永远带不来的。
在平凡而又琐碎的小时光里,我们可以拿起手机,飞快的进行网络阅读,更新我们的大脑内存。在安静诗意的流年里,一定不能放下的,是传递心与心的力量的纸质阅读。这些阅读的交织,能在不经意间,产生无数的美好。
林徽因能“安静地在内心种一抹修菊”,我们一样也可以。纸质阅读能让我们沉静心灵,诗意的栖居在阅读之境中;电子阅读能挑起我们的兴奋的弦,在激烈快速的思维碰撞中,爆发出灵感的火花。二者相辅相成,网络电子阅读与传统纸质阅读本如昼夜各司其职,润泽我们心灵的泉眼。去芜存菁,坚守阅读的底线,书无论有形无形,蕴藏的珍宝终究是照亮我们人生的光。
阅读的交织,本身就是这么美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句话提出了本次作文的话题——阅读,强调了“阅读”贯通古今的文化意义,指明了阅读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第二句话前半句展现了当下的一种阅读现象,阅读电子书籍,甚至通过“听书”代替“阅读”。注意“有相当比例”说明这样的人不在少数,阅读电子书已经成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后半句同样是当下的阅读现象之一,那就是醉心于纸质阅读,认为阅读纸质书籍更能加深阅读的“味道”。同样注意“不少读者”说明这样的人也不少,“醉心于”表明他们对传统阅读方式认可程度很高。
由此可知,本次作文是针对当下“阅读”存在的两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需要注意的是,阅读电子书和阅读纸质书两者并非对立关系,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各有利弊,甚至可以互为补充的。比如,阅读电子书方便快捷,不受时空限制,听书减少视力损害;但阅读电子书容易让人浮躁,无法静心思考等。而阅读纸质书能够让人沉入其中深度思考,但受时空限制,不能随时随地阅读。
写作时建议考生先分后总,可以先论述两种阅读方式各自的利弊,然后找出一种平衡的办法,让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我们的阅读“事业”。比如,有充足的时间和合适的地点,建议大家还是阅读纸质书籍,让阅读更有“味道”,如果没有大块时间,没有合适的地点,则可以阅读电子书籍,不误阅读时光。阅读学术性强、知识性强的内容,应当以纸质阅读为主,而阅读娱乐、消遣类的东西,则可以阅读电子书籍甚至“听书”。
参考立意:
1.电子纸质两不误,品鉴消遣相辅助。
2.电子与传统齐飞,不同阅读方式共存。
3.电子阅读虽轻松,传统阅读岂可抛?
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练,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