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棚街(亦称马房街),今新华路南明桥至纪念塔一段的老地名。旧时是贵阳两大米市之一,与来此街卖米远道而来的马帮歇马驻店有很大的关系。当时此街的米店为二进式或三进式的房屋,临街的铺面主要是批发或零售大米,二进的楼上供客人住(相当旅社),下面为栓马的马厩。马厩,贵阳人俗称马棚或马房。这条贵阳南门外的米市商铺附设马厩便成为此街的一大特色,于是人们便将街称之为马棚街或马房街。民国时期贵州省政府先后将街名改称为南明路、中正路。解放后,1950年6月,贵阳市人民政府将此街改名为新华路至今。
马草巷,今翠微巷老地名之一,(另曾用刘公祠、如意庵、紫竹林、芳杜洲等老地名)。旧时因巷内居住人家多为靠割马草卖给马棚街卖米的马帮为生的市民,故得名马草巷。后以万佛寺内的翠微阁而改名翠微巷至今。
马家坡,为今中试巷及贵阳十六中地块的老地名。此处在清代为一马姓人家购置的坟坡,后为贵阳处置人犯的刑场。旧时对一些不守规矩的人,贵阳有句骂人的老话叫“短命的,上马家坡的。”让马坡这一地名传遍了全城。1949年11月11日,国民党贵州特务机关在撤退时,将关押的一批革命者*害于马家坡和北郊的沙河两地,在马家坡遇难的烈士有乐恭彦、刘家祥等14位烈士。解放后,城市建设中将马家坡推成平地建成了贵阳十六中、贵州电力中心试验所等单位,1991年,将这里形成的一条小巷取名中试巷至今。2010年,区党史办在全国革命遗址普查中将马家坡作为革命遗址填报至中央党史研究室备查。
马刨井,系今云关乡木头寨行政村的一自然村寨名。传说清代有一铺兵经过该地时驿马干渴,(铺:古代驿马道上负责传递公文设的小站。铺兵即传递公文的士兵,驿马即铺兵传递公文乘骑的马)用蹄在泥土中刨出了一股泉水,于是住地农户就地筑井,取名马刨井,寨子也因井得名至今。
马槽井,系今后巢乡后巢行政村的一自然村寨名。其寨东临南岳山,南抵小河开发区,西邻大寨,北至岩脚。因旧时其寨有一形如马槽的水井,取名马槽井,村寨也以井得名至今。
马鞍山,系今后巢乡四方河行政村的一自然村寨名。因此处有一座形如马鞍的山,民间称之为马鞍山,据说此处村民祖上从江西吉 安在清道光末年迁往马鞍山脚下,从而村寨因山而得名至今。1958年后这里形成了一条自四方河路口起至马鞍山脚长约1000米,宽约3米的水泥路面的小巷,便取名为马鞍巷至今。
大马槽,为今博爱路,复兴巷老地名。自元代贵阳建顺元城起,历代贵州政权机构多设于区境内,元代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明代贵州指挥司、贵州都指挥使司、清代贵筑县署的遗址均在今都司西路上。由于历代众多官府均设于此,今博爱路,复兴巷一带就成为驻地武官养马练骑的地方,于是人们便将此地称之为大马槽。同同治五年(1866年),提督衙门田兴恕官邸被教会改建南天主教堂,1926年贵州省政府将大马槽在南天主教堂前形成的街道取名为南堂街,1930年贵州省政府将一些陈旧老地名更名,将南堂街取天主教意,更名为博爱路,另将大马槽一部份取中华民族复兴之意,取名为复兴巷至今。
赤马店,为今五眼桥桃园路一带的老地名。其地名来原于民间的一个传说,明末清初中国的风云人物吴三桂,其几十年征战中都爱骑一匹枣红色的战马,枣红色的战马为其征战中立下“汗马”功劳。随着时间的推移,枣红马年老体衰,吴三桂不忍心让它再受驱驰之苦,于是将枣红马交其孙儿吴世璠善待恩养。吴世璠其部移驻贵阳后,就将枣红马放养在贵阳南明河边的凤凰山水草丰盛的地方,让它以终天年。枣红马死后,吴世璠将它葬于凤凰山脚,并在马坟前建一享殿,在汉字中“红”与“赤”二字相通,所以享殿取名“赤马殿”,这一地名不知何时在贵阳人口中变成了“赤马店”。20世纪50年代贵阳市在南明河畔的赤马店一片建成了一座火电厂,当时被人们称之为赤马店电厂。因旧时凤凰山一带有很多桃园,电厂建成后,通往贵阳电厂的一条沿河马路就取名为桃园路至今。
驿马坡,今贵惠路老地名。清康熙二十六年(1867年)为贵阳出次南门通往惠水(原定番)的一条驿道,称之为驿马坡,后改名贵番路。1926年扩建为车行道,1942年称驿马路。1944年改名贵惠路至今。1946年至1949年间曾称为贵惠公路。
跑马场,为今南浦路至市南路间中兴装饰建材市场一地块的老地名。民国十五年(1926年),时任贵州省政府主席周西成在修建湘黔公路虹桥至油榨街一段时,将团坡脚一片荒坡野土平整成一块场地作练兵集合之用,1927年周西成在这里兴办了贵州省第一次运动会,于是贵阳人将此处称之为“团坡运动场”。1932年贵州省政府主席王家烈将运动场改建为“团坡飞机场”,它是贵阳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飞机场,抗日战争期间,又将场地改用于练习骑术竟马的场地,将场地改名为“竟马场”,因贵阳老百姓觉得“竟马场”三个字念起来不通俗顺口,便改以“跑马场”称呼。这一老地名今天只有70岁上下的老贵阳人知道它在油榨街附近。而今这一老地名地块已面目全非,已建成了许多高楼宿舍,留下最大的一块地方也就是今市南路一侧的中新装饰建材市场。
白马井,为今白马井路老地名。传说旧时二戈寨附近有一水井,百姓曾见一白马在井边喝水,而将井取名白马井。1958年二戈寨地区修建铁路时,在白马井处今贵铁供电段至富源南路间建起一条长300米,宽4米的水泥路,百姓就以老地名白马井为新路起名至今。
梭石马,为今梭石巷的老地名。旧时在今梭石巷居委会北侧不远的半坡,原先临西湖路一面的山体横断面裸露出一大片长方形的光滑石面,约有三层楼高,宽约二十余丈,成斜状,比梭梭板陡。家住大南门一带的娃娃都爱到那里去“梭梭板”(相当今幼儿园的滑梯),贵阳人就称此处叫“梭石马”。后就将梭石马从观水巷至文昌南路形成的一条小巷取梭石巷名至今。
一个省会城市的城区出现那样多含带“马”字的老地名,可能是偶然,也可能是巧合,不管怎样它是这个地方丰富的地名文化的沉淀,今天把挖掘整理出来,让我们从中看到了这个城市的发展历史。
作者:沈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