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的风俗,婺源风土人情

首页 > 房产装修 > 作者:YD1662023-05-22 23:29:38

这里峰峦叠翠

处处开不尽四季山花

这里溪涧横斜

每每荡漾着粉墙黛瓦

这里的村落

老屋里雕满了琴棋书画

这里的民风

醇厚中散发出淡淡的儒雅

……

婺源文化漫谈

WUYUANWENHUAMANTAN

有这样一首歌:这里峰峦叠翠,处处开不尽四季山花;这里溪涧横斜,每每荡漾着粉墙黛瓦。这里的村落,老屋里雕满了琴棋书画;这里的民风,醇厚中散发出淡淡的儒雅……

这里,就是被人们誉为“中国最美乡村”的婺源,一片迷人且又神奇的土地。

江西婺源的风俗,婺源风土人情(5)

婺源,公元七百四十年建县。在千余年的历史中,这里创造了的灿烂的文明,留下了丰厚的文化堆积。今天,我们从一行行文字、一枚枚碎片中寻找文明的足迹,发现有两大文化现象一直伴随着婺源的前行,甚至改变着婺源的命运,那就是这里世代沿袭重教兴文之风和经商服贾的习俗。

是的,千余年来,这里一直崇尚读书。特别是在思想家、教育家朱熹之后,故里婺源理学蔚起,儒教昌行,文风茂盛。资料记载,除官办的县学外,全县先后创建书院数十座,社学、义学、蒙塾一百六十余所。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学校遍布乡野,书声不绝于耳。在这里,宗族是构建这一教育体系并支持它不断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各氏族尤其是大姓旺族,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无不大力兴学办学。他们不仅倡导所有族人尊儒学、明义理,而且普遍推行各种励学措施。并在宗祠设立“学田”,鼓励和帮助氏族子弟读书穷理、科举入仕。因此,宋以来,全县有五百多人荣登进士,两千六百多人出任仕宦,还产生出一大批学者及医学、科技、文艺等领域的专家。在婺源历史中,“耕读传家”是一道永不消失的人文风景。

江西婺源的风俗,婺源风土人情(6)

然而,由于山多田少,农耕难以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婺源的先民很早就开始走出山外。他们有的将山上的木材和种植的茶叶卖出去,有的将粮食和其他日用品贩进来,靠经营谋生,从而找到了另一种生存的方式。随着贸易的逐渐活跃,一代又一代婺源人纷纷踏上经商服贾的道路。他们或少小离家、佐父经营;或抛妻别子、弃学从商。面对生存的危机和外出经商的长年漂泊,人们义无反顾,“以营生为第一生业”,并把它视为除科举外最好的人生选择。到明代中叶,守信、勤俭、精明的婺源商帮,不仅把传统的木业、茶业越做越大,而且涉足盐、典当、制墨、粮、布、瓷器等行业,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他们以宗亲和乡谊为纽带,走游天下,雄踞一方,成为“徽商”的一支劲旅,并共同创造了明清时期长达四百年的商业辉煌。

江西婺源的风俗,婺源风土人情(7)

徜徉婺源千年岁月,我们看到,正是“重教兴文”和“经商服贾”书写了婺源历史的辉煌篇章。在这里,它们互为促进,相得益彰,不仅本身扮演了历史文化的主角,而且广泛地影响着其他各种文化的创造、传承和发展。

历史上,婺源文化是“徽州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一种地域文化,自然环境、历史变迁和社会结构无疑是其形成和流变的重要因素。这点,“徽学”的研究者们已经弄清楚了很多问题,取得了不少学术成果。研究表明,徽州是个开发较晚的地区。几千年前,这里一直生活着史称“百越”民族的越人族群(一称“山越”人)。春秋战国时,群雄争霸,烽烟四起,吴国率先成了这片土地的主人。之后,楚、越又先后征服这里,使其变成它们的属地。可以想见,吴、楚、越长达数百年的统治,必然会对土著山越人的早期文明产生重要的影响。秦皇统一中国后,开始了征服“百越”的战争,五十万中原人浩浩荡荡南下戍守,与越人杂居。在此后的数百年里,中原逐鹿,王朝更迭,但对越人施行的屠迁和同化并未停止。同时,中原文化也因汉、晋时的衣冠南渡而北风南渐,一次又一次地冲击、改造着山越文化。到隋唐时期,南北分裂已告结束,婺源也正式建县,大批中原士族又一次涌到这里,强大的汉文化及儒家思想也因此成了这一地区文化的主体。从此,汉越的融合、朱熹理学的浸润、宗族社会的严密结构、徽州“一府六县”格局的长期稳定,以及“山限壤隔”,这样一个狭窄封闭的地理空间,在一千多年的沧桑岁月中,共同孕育出了这片地域特有的徽州文化。

江西婺源的风俗,婺源风土人情(8)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