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卧病秋夜言怀颈联赏析,春日京中有怀颈联赏析

首页 > 房产装修 > 作者:YD1662023-07-30 23:13:36

长安卧病秋夜言怀颈联赏析,春日京中有怀颈联赏析(1)

活动一 掌握赏句的方法技巧

古人云:炼字不如炼句。所谓炼句,就是根据表情达意或结构的需要,在句中运用恰当的表达技巧或对句子做语法方面的调整。所炼句子,多是能奠定全诗感情基调,表现全诗主旨的关键句,或是在结构中起重要作用、在表达上极具表现力的关键句。

炼句题考的一般都是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句子,熔铸了作者强烈感情的句子。这种句子赏析题是一种综合性、自由度大的赏析题型,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题型。它主要从表达技巧出发,有的句子运用修辞手法,有的句子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高考所选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就是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来。

(2017·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鉴赏 首联着力渲染了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焚起了香,增添了肃静的气氛。颔联重点描绘举子们答题的情况。考生们入场后,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们奋笔疾书,一片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颈联表明考试的意义。作者面对此景象不禁生发感慨:济济贤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栋梁。尾联作者自谦年老多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家选出真正的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精做试题

1.(改编题)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答案 B

解析 “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不恰切。第三句中的“衔枚”,是指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像筷子的东西),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此处形容人人肃静。本句应是重在表现考生们紧张肃穆地应考的情形。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 根据题意要求“赏析”“下笔春蚕食叶声”一句。“赏析”意谓要从表达技巧切入,而且是“这一句”,可以按“局部先修辞,再看表现手法”的顺序思考。这句诗可以拆分为“下笔”“春蚕食叶声”两部分,思考二者的联系可知,诗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食叶声”来比喻考生下笔写字的声音,以此表现作者的喜悦之情;作者用“春蚕食叶声”来反衬考场的安静,是动中见静的方法。

四赏句子:

1.赏句子形态。看句子有无倒装、省略、叠加、对仗等。

2.赏句子技巧。看句子在修辞、炼字、表现手法等方面运用了哪些技巧,分析表达效果。

3.赏句子位置。结构:与题目或前后某个词语对应;引出后面某处的内容;为后文抒情做铺垫;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4.赏内容情感。看句子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活动二 赏析首联、颈联与尾联的表达效果

赏析句子,无论是判断技巧还是分析效果,恐怕都离不开句子在诗中的位置。因为全国卷主要选的是律诗(七律为主,辅以五律),下面就以律诗为例来说明如何结合位置来赏析句子(其他诗体可参照进行)。

一、赏析首联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

南康望湖亭

苏 轼

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匡时术已虚。

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的南康。

鉴赏 八月秋高,苏轼南下,舟渡长湖,在南康登望湖亭眺望。先入目的是万象萧条的一派衰秋之大景;再细看,就见到秋风紧急,吹饱了船帆,暮霭沉沉,笼罩着一座孤零零的山头。这种萧疏的秋景,和作者万里投荒的心境,已经融合为一,读者也不知是秋色触发了他的愁思,还是他心头的寒风吹饱了征帆,胸间的乌云笼罩着孤山。景与情已经结合成了诗的意象,荡漾出无尽悲凉的气氛,浸染着读者的心绪。

从这一股氛围里,终于霜钟一样撞出了作者撼人心胸的慨叹:“许国心犹在,匡时术已虚。”报国之志犹存,而济世已经乏术了。前句是说的真情,后句却是发的牢*。苏轼有许国之心,也有匡时之术,可惜不被重用,报国无门,心中极愤然。用一“虚”字,看似自谦自责,其实是体现着“怨而不怒”的君子气度,而它所传达出来的复杂感情,却更耐人寻味。

苏轼是四川眉州人。在他投老之年,投荒万里之外,必会想到越离越远的家乡,亦必会想到自己这把骨头将来还想回到岷山峨眉那一带。

总之,这是一篇伤秋之作。作者借秋天的景色,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通篇笼罩着一股愁云惨雾。但作者忧国忧民的崇高的志趣,通过沉郁颓丧的情绪的烘托,得到充分表现。读此诗很像洗照片,浸浇一遍,底影就显出来了。

精读这一篇,学通这一类

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答案 ①万物景象萧条 ②抒情 ③救时之策成空

精做试题

请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照应诗歌的题目;②交代渡河的季节与地点;③奠定全诗凄凉感伤的感情基调(渲染凄凉的氛围)。

赏析首联:

(1)写出了什么内容。如“首联描写了树叶凋落的肃*之景”。

(2)内容承载的作用。如“突出了生活处境的艰难”“交代了人物所处的环境”,尤其是写景句,往往起着奠定全诗感情基调或渲染某种氛围的作用。

(3)结构作用:点题或照应题目,或总领全文;为下文作反衬;为下文议论抒情做铺垫。当然,还要扣住技巧本身说效果。

二、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

送房明府①罢长宁令湖州客舍

李嘉祐

君为万里宰,恩及五湖人。

未满先求退,归闲不厌贫。

远峰晴更近,残柳雨还新。

要②自趋丹陛,明年鸡树③亲。

 ①明府:唐时对县令的通称。②要:应该。③鸡树:古代中书省的别称。

精做试题

元人范德玑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本诗颈联为“转”,体现了怎样的变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变化:①表达上,由上文记叙、议论结合转为写景;②情感上,由上文对朋友的赞美,转为表达对朋友的深情与不舍,以及对朋友的美好祝福。

(2)效果:①使全诗更富波澜变化,避免平铺直叙;②融情于景,含蓄动人,使诗意鲜活生动。

根据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颈联在结构中起到“转”的作用(也不可一概而论)。这个“转”,主要表现在两点:内容的转变、表达的转变。当然,在结构上也有照应标题、前后呼应或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

三、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宋代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说:诗的“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一首好诗往往奇思妙构,常在诗的首句即由天而降,令读者眼陡然为之一亮,神顿然为之一振,心急情迫,必欲尽快读完全诗。

姜夔这样高度概括诗歌结尾的艺术性:“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的确,古人在写诗过程中对结尾高度重视,强调结尾意蕴丰富,能够余韵不绝。诗歌结句赏析历来受人重视,也是高考律诗考查的重要部位之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

长安卧病秋夜言怀

陈 羽

九重门锁禁城秋,月过南宫渐映楼。

紫陌夜深槐露滴,碧空云尽火星流。

风清刻漏传三殿,甲第歌钟乐五侯。

楚客病来乡思苦,寂寥灯下不胜愁。

精做试题

有人认为,本诗的尾联很有特色,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直抒胸臆。诗人运用“楚客”的典故点明自己客居他乡,照应诗题;而“乡思苦”则直接表达出诗人无限的乡愁。②卒章点情。首联、颔联、颈联用写景层层铺垫,尾联直抒凄凉冷落之情,使诗人的情感表达水到渠成,达到高潮。③与前文构成对比。将自己的“寂寥灯下不胜愁”与颈联中权贵们骄奢无比的生活进行对比,更能彰显诗人的凄苦。

赏析尾联的思路同赏析其他联一样:先点明结句的手法(通常手法是虚写、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等);再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尤其要指出蕴含的情感。结句如是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效果是含蓄蕴藉;如是戛然而止,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是直接抒情,那就是直抒胸臆,点明主旨,卒章显志。结构上一般是照应前文(标题),首尾圆合,使结构完整。

如同赏析其他联一样,赏析尾联也要有整体意识,要联系上文,不能只看自己的位置。

随堂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裴侍御归上都[注]

张 谓

楚地劳行役,秦城罢鼓鼙。

舟移洞庭岸,路出武陵溪。

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

离魂将别梦,先已到关西。

 此诗作于潭州(今长沙),诗人时任潭州刺史。上都,指都城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服兵役劳役或因公外出都叫“行役”,“鼓鼙”泛指战争。首联是指战乱平定后,裴侍御来潭州公干,现在要回去了。

B.颔联写裴侍御一路所经之地,沿途风景优美,洞庭与武陵水陆并举。“移”与“出”两个动词写出了裴侍御行程的轻快。

C.“离魂”指分离的愁绪,“别梦”指离别后的思念之梦,“关西”借指长安。尾联将送行化实为虚,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D.这是一首送别诗,描写了裴侍御离开后的行踪和所见景色,用语平淡,但诗味浓郁,着重渲染了离别的凄然和伤感。

答案 D

解析 “着重渲染了离别的凄然和伤感”错。全诗只有尾联渲染了离别的伤感。“舟移洞庭岸,路出武陵溪”就写出了裴侍御行程的轻快。

2.颈联“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是后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赏析其艺术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炼字独特。两个动词“随”和“趁”,特别传神,“随”是跟从,读者似乎感觉到水的流动;“趁”是追逐,读者似乎感觉到路上山花在风中摇曳。②使用了拟人手法。把“江月”和“山花”拟人化,“江月”和“山花”仿佛有了人的情感,使诗歌充满了灵动。③前后照应。“江月随人影”照应颔联的“舟移”,“山花趁马蹄”照应颔联的“路出”,构思巧妙。

巩固学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注]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论语·微子》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找不到渡口,使子路问津(渡口),遇到两个隐者长沮、桀溺。长沮、桀溺不说津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捕捉了典型性事物,点明季节。从诗中木落叶、雁南度和北风吹可知,写此诗时是秋季。

B.颔联“遥隔”指客所与诗人的故乡遥遥相隔,表现出了空间的遥远,透露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C.颈联“乡泪客中尽”,“尽”字将感情一泄无余;“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十分自然,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D.尾联先运用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又以景结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归之情。

答案 D

解析 “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归之情”错。尾联应是抒写了诗人隐居与从政的矛盾无法解决的迷惘、茫然、苦闷和彷徨的复杂心绪。

2.结合全诗赏析“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借景抒情。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天气寒冷,通过描绘一幅深秋萧瑟凄清的景象衬托悲凉心境。②运用起兴的手法。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使诗歌很自然地进入颔联。③对比。鸿雁南飞,人却漂泊在外,倍增孤苦。④双关。“寒”字照应题目中的“早寒”,同时一语双关,既写出了天寒,也写出了羁旅之凄苦。(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此联写落木、大雁、北风、寒江等悲景,景中含悲情,借景抒情;开头未直接写客居之情,而是先写落木、“雁南度”引发思乡之情,属于起兴;首句大雁南飞,联系下文,诗人却与家乡遥隔,诗人与大雁形成对比;“北风江上寒”表面上写秋晨的寒冷,其实更写自己内心的“寒”,一语双关。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别韦参军(节选)

高 适

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

且喜百年有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将世人和韦参军对“我”的态度相比,暗含自己对友人的感激和不被赏识的辛酸。

B.三、四句既表达了能和韦参军相交如此之久的欣喜,也写出了自己因家贫而长期备受煎熬。

C.七、八句写诗人与韦参军即将分别,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不舍与惆怅。

D.结尾写离别而不显颓靡,惜别仍发豪放之情,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尾联意相近。

答案 B

解析 “相交如此之久的欣喜”“因家贫而长期备受煎熬”均不当。诗人认为相知百年的人才有如此的交情,突出“我”和韦参军情谊深厚。“辞”为拒绝之意,意为韦参军从未以家贫为由拒绝“我”。

4.请结合全诗赏析“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通过虚写,回忆和韦参军一起弹琴、下棋、击筑、喝酒、高歌的恣意生活,突出两人友谊的深厚。②通过对比,将过去的欢乐与如今的离别惆怅形成强烈的反差。③为下面的抒情做铺垫,更好地表达了诗人在面临分别时内心的不舍。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①

陆 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②,驿路梨花处处开。

 ①武均州: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西京:洛阳。②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答案 D

解析 “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分析有误。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

6.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表达技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尾联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②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③“驿路梨花处处开”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

四、阅读下面这首汉诗,完成后面题目。

秋风辞[注]

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公元113年,汉武帝刘彻带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闻南征将士喜报,进而“顾祝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宴饮,自作《秋风辞》”。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以秋日最具特色的四个意象点明了季节时令特点,色彩斑斓,动静结合,勾勒出了清旷幽远、萧瑟凄凉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五、六、七句铺写诗人与群臣共同宴游的场景,“泛、济、横、扬、鸣、发”等动作一一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描绘得声情并茂。

C.最后收笔两句情感陡转,发出“变徵之音”,乐极生悲,直接抒发了一代帝王对生命易逝盛年难再的悲慨。

D.起句“秋风起兮白云飞”,字面义上近似于高祖刘邦的《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但综合全诗来看,两者境界、情韵不一样,前者清新流丽,后者苍莽雄放。

答案 A

解析 “动静结合”错,皆为动景;“凄凉”一词,氛围用词稍重。

8.清代诗人沈德潜读此诗时批“《离*》遗响”,请结合此评价简要赏析“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两句在手法上沿袭了《离*》常用的比兴手法,由兰之秀及菊之香起兴,并以兰菊喻佳人,由物及人,引发出对“佳人”的无尽思念。②正如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美政一样,一代帝王汉武帝在此处不仅是对佳人的思念,也可以是对宏伟大业的追求或是对贤才英士的渴望与思慕。③形式上诗人还沿用了楚辞体的常有调式,如同《离*》一样,以“兮”为间顿,节奏感强。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