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奇画像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清史记载,康熙三十九年张廷玉(1700年)入值南书房。而其父亲张英【1699年,康熙将张英提拔至相位,任命其为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1701年(康熙四十年)十月,张英以衰病再次乞休致,被允准以原官致仕】。也就是说张氏父子顺序在南书房配侍康熙。可见康熙对张家的信任。
按照《清史稿》记载,康熙设立南书房,以便随时都有可能召见张英和高士奇,如果二人住在宫外,怕有急事来不及。干脆让内务府在皇城的西安门内给张英和高士奇安排府邸。特别是《清史稿·高士奇传》中“词臣赐居禁城自此始”这一句,更说明了,在此之前,没有相关大臣住在紫禁城内的先例,张英和高士奇是破天荒头一遭,足见南书房二人对康熙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康熙成立南书房,并让张英和高士奇进入南书房,表面上是为了帮助自己学习诗文和汉文化,实际上康熙是出于政治角度考虑,一方面是成立自己的秘书智囊集团,另一方面是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加强君主集权。
康熙设立南书房后,南书房取代了通政司、中书科等机构的部分职能,成为康熙最为倚重的机要秘书机构。
清朝文学家赵翼曾在《簷曝杂记》中评论南书房的重要性说:“凡撰述谕旨,多属南书房诸臣。”
也就是说,康熙的圣旨和诏令,绝大部分都是南书房大臣写出来的。这就说明他们能够得到康熙的信任,能够准确地表达康熙的想法。特别是南书房成立之初,当时正值三藩之乱,军政繁忙,张英一直陪伴康熙身边,《清史稿》记载了张英参与国策制定的一句话说“一时制造多出其手”。有时候事出紧急,康熙只要把自己的意思大致说出来,张英和高士奇两人就要迅速的写成官方的诏令或圣旨,让康熙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下图是南书房的内景:
南书房的内景
南书房大臣不仅要才思敏捷,迅速领会康熙的意图,还要帮康熙参谋,“以备顾问”。因此“南书房行走”,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顾问”。
可以说,自从南书房成立后,康熙有了自己的私人秘书机构,不管对康熙本人,还是对整个朝局,都有很大的影响。
我们再看上书房
清朝的“上书房”,是皇子们读书的地方,清道光之前,叫“尚书房”(下文我们统称上书房),道光年间奉旨改为“上书房”。
上书房建于雍正初年。按照清史记载,“上书房共五间,凡皇子年界六龄,即入书房读书,一般派满汉大学士一人或二、三人为上书房总师傅,并设汉文师傅若干人,称为“谙达”的满蒙师傅若干人,均多以贵臣充任”。
上书房篆刻
上书房位于乾清门内东侧南庑。因此,从雍正年间开始,南书房和上书房同时存在。下图是两个机构的位置,在今天的故宫这两个地方都存在,南书房还能看到当初的样子,不过,上书房已经变成了一个展览厅(兼卖故宫纪念品)。
名曰陪皇子读书,但是皇子中一定有将来的皇上,因此,能作为皇子的老师,这也是位极人臣,至少在当时的皇上看来必须“人品贵重”,那肯定也是深得皇上信任。而且根据记载,【皇子皇孙们对师傅极为尊重,例如嘉庆帝的师傅朱文正(朱珪)入值上书房十余年,乾隆帝崩,嘉庆帝急召他入京,至京哭临,嘉庆帝执朱珪手哭失声。命值南书房,管户部三库,加太子少保,赐宅第于紫禁城西华门外】。
而且没有所谓的“上书房大臣”,只有“上书房总师傅”或“上书房师傅”。
因此,总体来说,南书房作为清朝的重要政治机构,虽然他的职能发生过变法,但对清朝政治格局有巨大影响。而上书房才是真正的“书房”(皇子读书嘛),不过入上书房的都是是皇子的师傅,因而对清朝也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