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在中国的美食语境里,不仅仅是一种食物、调味品,更多地还是一种烹饪工艺或者手法,比如“酱香”。不管是甜面酱还是豆瓣酱,都是时间、阳光、烘烤、发酵、腌制的产物,或香味奇特,或咸香可口,甚至于成为独特的“风味”。时至今日,在美食历史的长河中,发展出各种各样的酱来,有肉酱、虾酱、鱼酱、果酱、蔬菜酱等等,五彩缤纷,在食用上也是千奇百怪,如拌面条,抹面包片,当调味品,当甜品,小零食等等。果酱,作为酱类制品的一个小小分支,却牵动着无数的肠胃,无数的嗷嗷待哺的味蕾。
当春天第一个花苞刚刚探出脑袋,就开始了它颇为漫长的“酱制之旅”。吐芬芳、流花蜜、招蜂蝶,蜕变为青色的果实;历经夏日阳光的光泽,雨水的滋润,从青葱到成熟,迎来了秋之风华,秋之芬芳,最后被人们采摘,再到被烘烤、糖渍、成泥、成酱,被封存于透明的玻璃瓶里,静看岁月之美好——或被涂抹到吐司面包上,或是被冲成一杯香甜的茶,滋润人们的肺或者肠胃。此刻,外面是冬日大风的呼啸,屋内阳光一如秋日般温暖,时钟滴答在静静地走,美食杂志上缤纷的果酱色彩让人向往或者想象秋的温暖、春之希望……
果酱用温度,用糖锁住了水果的味道,也锁住了水果的颜色。除了喜欢草莓酱的甜,也喜欢山楂、蓝莓酱的酸;喜欢草莓酱的红艳,也喜欢蓝莓酱迷人的紫,更喜欢柚子酱或者金桔酱的橘黄……那“橘黄”是被储存的温暖,是被封存的甜蜜的记忆。果酱在当下,特别受到女人与孩子们的喜爱,是在口腔里绽放的甜蜜,是来自甜蜜的诱惑。自己在家制作果酱也非常方便,买来新鲜水果,或切块,或剁泥,小火熬制,与糖缠绵,与蜂蜜相亲相爱,直至粘稠的胶状物溢出来,泛着光泽,或晶莹,或剔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