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心学》中认为,“心即是理”。
心即是理,强调的是心,一切一切的万物都是以心为准绳,为依托。而心源自人,这样来看,其实人是最重要的,将人的主观能动性评价到了最高级别。世间的许多事情都是这样,如果人们认为它存在,愿意相信且坚信其存在,那么即使没有便当做他们存在又何妨?
古往今来的人们对于信仰有许许多多的探讨,即使现在的主流是客观唯物,但是我们仍无法解释很多唯心主义的现象。那么双方各自坚信自己的那一方,唯心者唯心,唯物者唯物,相互分离,又相互交织,这样便很和谐。
现在的人们,依旧有很多人信仰佛教,或者皈依佛门,或者单纯修习佛法。无论你是否信仰佛教,是否对佛教有兴趣,你肯定都听说过舍利子这个东西。那么,究竟舍利子是什么?它怎么产生,又有何含义呢?
佛教舍利子用科学的语言来说,舍利是梵语的音译,代表着印度人去世后身体的总称。当佛教引入这个词汇后,他便代表着僧人们去世后所留下的毛发、牙齿、骨骼等物品。因为僧人逝世后用火化的方式处理遗体,人的身体通过烈火的燃烧会析出一些结晶体,佛教便将这些东西称之为舍利子。
最初的时候,舍利的原始意义,更像是我们的象形文字,因为他最初的意思是“米粒”。因为火化后留存的东西形状类似“米粒”,印度人便用舍利这个词语来借代这些东西。不仅仅是火化后留存的东西是舍利,僧人生前留下的毛发、物件,或者常用的工具都能够称之为舍利,得到信徒的尊敬。
这样从科学的角度看来,舍利,只不过是一种结晶体,或者是人为制造出的物件。但是引入佛教以后,因为信仰的力量和人们对于僧人的敬仰,舍利子背后的涵义不断地转化,逐渐地位崇高了起来,甚至成为了评判一位僧人功德或者法力高低的标准。
佛教徒们认为,舍利子最初来源于他们的佛祖释迦牟尼,佛祖圆寂火化后,人们在骨灰中发现了遗留下来的碎骨和一些透明的米粒状晶体,因为无法解释晶体的存在,再加上人们对释迦牟尼的信仰,便认为其是珍宝,将其称为舍利子。后世的流传中,逐渐加深对舍利子的信仰。
当然,加深的过程中,政治统治者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公元前三世纪,统治者为了更好地发扬佛法,扩大信徒,巩固统治,将舍利子定位成了高僧法力的承载物。这项法令一出,各地的官员和民众都纷纷响应起来,专门建塔,供奉舍利子。
其实,舍利子本身的形成并没有那么神秘。但是因为人们主观上各种原因的推动,愿意相信其有着信仰的力量,并逐渐形成一种风俗流传至今。
高僧圆寂后会有舍利子无论科学如何解释,人们更加愿意相信自己倾向的那一方解释。尤其人们对于鬼神之说向来是比较避讳,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于是,直到今日,人们还认为只有高僧圆寂后会有舍利子。
其实这种认知也潜藏着人们的观念,即高僧确实存在,僧人确实有法力高低之分,佛法确实有用。这些东西是否真正存在我们无法探讨研究,毕竟信仰的真伪无法辩驳,且即使辩论出了真伪,信者仍信,没有什么影响。
那么,抛开佛教信仰的因素,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高僧圆寂后确实会有舍利子的存在。因为人的身体本来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化学元素构成体,这些成分在经历过烈火的燃烧之后,发生一些反应,极有可能析出结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