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心身医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哮喘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心身疾病。
哮喘发作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在各种因素之间又互有影响和联系,其中社会心理因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位18岁女孩,高考前半年开始反复出现“呼吸困难、上不来气,意识丧失,四肢紧张,面唇青紫等症状,一般持续十几分钟才能缓解”,被诊断为“支气管哮喘”,通过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不仅哮喘时不时会发作,同时还出现了烦躁不安,心慌胸闷,失眠等症状。
通过心理咨询面谈后了解到,女孩“从小受到家庭成员的责骂或排斥比较多,爷爷奶奶对我不好,认为我是个丫头。小学在寄宿制学校读书,每个周末回家和爸妈见面一次。记忆中每次见面后都是父母吵架的样子。高中在异地就读,因为身体不好经常闹病,奶奶租房照顾陪同,但也常和奶奶争吵;前不久一位非常喜欢我的的亲戚突然去世了,感到很伤心,常常会梦见然后惊醒......”
女孩说,自己“性格内向,没有朋友,不善于和他人表达自己的感受。随着高考倒计时,学习压力越来越大,频繁感冒哮喘发作,经常会请假,成绩不断下滑,被老师批评、同学歧视,让我觉得抬不起头,对考试也越来越没有信心,越来越不敢面对家人。爸妈只关心成绩,只在乎看病花了多少钱,从来不在乎我的感受。
每次和父母的见面,都是一连串的抱怨声和一堆无奈的叹息…不想和父母交流,也无法交流,实在难受时会偷偷流泪,有时用小刀划破胳膊,看着鲜血流出的时候,感觉很爽……”。
呼吸功能和情绪关系十分密切。处在各种情绪状态时,会有其特殊的呼吸节律和深度变化。如人们处于哭泣、叹息、欢笑、愤怒等不同的情绪状态时,均会伴有相应的呼吸改变。
心理因素对支气管哮喘发作的作用机制是由于情绪通过边缘系统影响下丘脑功能直接刺激副交感神经引起兴奋,反射性地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痉挛、粘膜水肿、分泌增加而导致哮喘发作。不良情绪可以改变内分泌或免疫功能,引起应激激素分泌的变化,促使生物活性物质释放,抑制免疫功能,又会促使哮喘发作。所以,情绪和哮喘发作,成为因果关系而互相影响。
虽然多种因素影响哮喘发作,但在每一个患者身上,常有其中一种是主要的触发因素。
有的人以各种“过敏”为主,有的人以不良“情绪”刺激为主,有的人则以“剧烈运动”触发...
个体身上这种主要的触发因素经过强化作用,使形成条件反射式的哮喘发作。如首次发作是因为过敏因素,以后在同样的环境中,即使没有过敏源也可引起哮喘发作。如由于花粉过敏而哮喘发作的人,当看到或接触到无花粉的塑料假花时,也可引起类似发作。曾经有心理学家通过一项调查发现,心理因素促使哮喘发作的约占70%。
心理动力学派认为,未解决的潜意识冲突是导致心身疾病的主要原因。特殊的无意识的矛盾冲突情境,可以引起患者焦虑及一系列无意识的防御性和退行性心理反应,导致相应的自主神经活动变化,一旦作用在相应的特殊器官和具有易感素质的人身上,最终将产生器质性病理变化或心身疾病,而哮喘发作就是最真实的代表之一。
哮喘的喘息发作和咳嗽症状,被心理学家认为是“被压抑的哭喊”,症状的目的,是在渴求他人的帮助。
案例中的女孩,从小“被家人歧视,自卑压抑;亲子关系疏远,感到空虚孤独寂寞;性格内向,缺少朋友,无处交流,长期郁闷”,负面情绪得不到释放。临近高考,各种压力与日俱增,孤独无助的内心在崩溃之际以哮喘形式发出了呼救,以期得到家人的支持和帮助,从家人的关怀和温暖中寻求高考冲刺的力量,满足自己内在的真实需求。
哮喘发作时的情绪反应,可激发病理生理机制而促使病情加重。哮喘发作后家人对她的哮喘行为过分关注,又通过操作学习机制形成条件反射,反而使哮喘发作迁延不愈。
生活在这种状态中,孩子有很多想法和感受。所以,真正能治愈她哮喘的不是现代化医疗科技,而她父母的关心和陪伴。来自家庭的重视、关爱、理解和陪伴,才是最好的“心理医生”,也是最好的“药物”。
青春期发生哮喘,究竟该如何治愈1. 科学应对,确保生命安全
在没有明确病因的情况下,看专科医生使用药物是首选治疗方案,但一定要关注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抗哮喘药物大多数具有“焦虑症样”副反应,如心慌心急烦躁不安,脾气大,手抖甚至失眠等,长期使用还可产生二重感染、肥胖等;当出现身体发胖形象改变时又会加重心理负担而使哮喘反复发作。所以,用药必须科学规范。
2. 自我心理调适是释放压抑
哮喘发作既然是“被压抑的哭喊”,释放压抑该是当务之急。可以通过找人倾诉,在他人帮助下疏泄压抑纠结;通过写日记、绘画、涂鸦等无所顾忌的尽情抒发情感,释怀内心;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室外剧烈体育活动如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跑步等释放压抑的负能量,激活身体活力
关注适度,提供宽松的生活环境。青春期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正面的动机,病态“哮喘发作”也不例外。
3. 陪伴孩子的孤独寂寞
适度关注“哮喘发作”,发作时陪伴在身边,让孩子有安全感。气喘难受不舒时抱一抱孩子,给孩子一种力量和温暖,鼓励孩子的坚持和勇敢,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及时递给湿巾、水杯等,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温馨。
不将“哮喘”当做口头禅时时询问,以免暗示作用引发哮喘。更不要让孩子认为自己就是病人而卷入病人角色过分依赖他人。
陪伴过程中,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不要急于纠正孩子的想法。对孩子的话题不否定、不指责、不搪塞、不和他人做比较;不要用自己的观点和标准要求孩子或把自己的*强加给孩子,替孩子做决定;鼓励孩子有想法,用尊重征询的语气和孩子交流,实现沟通的目的;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静静的等待、陪伴孩子的“暴风骤雨”掠过后再抚慰。
同时,家长学会控制自己的抱怨、责备等负面情绪,控制自己的说话欲,把耳朵留给孩子,学习做孩子忠实的倾听者。控制住自己的唠叨,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更多的表达,亲子之间的沟通桥梁搭建起来就是通向哮喘治愈的成功之道。
(本文作者为天津知育心理特聘咨询师王锦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