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无意间看到一篇文章,内容是关于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三人官职大小的。文中说苏洵官至主簿,相当于副县级;苏轼官至礼部尚书,相当于正部级;苏辙官至门下侍郎,相当于副部级,而且是个虚职,没有实权。所以得出结论,三人当中,苏轼的官最大。
一代文豪-苏轼
应该说这篇文章的作者还是稍微懂点儿的,对于苏洵和苏轼的官职定位还算是准确的,但是也就仅限于此了。他对于苏辙的官职定位完全不靠谱。
苏辙-苏子由
我寻思了一下,他之所以能够得出上述的结论,估计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苏轼为尚书,苏辙为侍郎;尚书是一把手,侍郎是二把手。既然苏轼是正部级,那么苏辙当然是副部级了。
二是门下侍郎在宋初的时候确实是虚职,但是苏辙担任门下侍郎已经是哲宗时期,是在“元丰改制”之后了。这个时候门下侍郎已经是实打实的宰执了。
其实很多人对中书侍郎和门下侍郎这种官职有着误解,下意识的认为不是什么大官。所以在这里,有必要对宋朝的宰执制度作一下探讨。
我用的是宰执,不是宰相,因为宰执包含了宰相和执政,执政也可以理解为副宰相。
需要说明的是,宋朝的官制极其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李朝历代中最为复杂的一朝,好在宰执制度还算较为清晰,大体上是经历了以下六次变化。
一、宋朝初年
宰相:群相制
这个时期,凡是六部侍郎以上的官员,只要加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个头衔,都是宰相。
宰相一般照例要加馆阁衔。
排名第一位的宰相,也就是首相,加“昭文馆大学士”衔,简称昭文相;
排名第二问的宰相,也就是亚相,加“监修国史”衔,简称史馆相;
排名末次的末相,加“集贤殿大学士”衔,简称集贤相。
执政:参知政事
二、元丰改制
宋神宗元丰五年开始实行新官制,史称“元丰改制”。
宰相:双相制
左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右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执政: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
宋神宗
三、政和二年
宋徽宗政和二年又进行了改制,废除了尚书左右仆射。
宰相:群相制
左相:太宰兼门下侍郎
右相:少宰兼中书侍郎
公相:三公领三省事
执政: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
宋徽宗
四、靖康元年
宋钦宗靖康元年十一月又改回了元丰官制。
这爷俩儿挺会折腾,结果折腾出来一个“靖康之难”。
五、建炎三年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四月,又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拿了出来。
宰相:双相制
左相: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右相: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执政:参知政事
宋高宗
六、乾道八年
宋孝宗乾道八年二月,恢复丞相官名,三月直接把三省长官名都废了。
宰相:双相制
左相:左丞相
右相:右丞相
执政:参知政事
几点说明
1.有宋一代,枢密院的长官也参与政事,所以执政官并不仅限于上文中所说的参知政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和尚书左右丞。像是枢密使、枢密副使、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等也属于执政官,也就是所谓的副宰相。
2.使相。这也是经常听到的一个名词,也是宋朝独有的。需要说明的是,使相并非真宰相,只是一种高级阶衔,更多的是充当荣誉、地位和待遇用。凡是节度使、枢密使、亲王、留守、检校官等兼三省长官(侍中、中书令、尚书令)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都可以称为使相。
元丰改制的时候,把开府仪同三司改为使相,作为文臣寄禄官(拿工资)的最高阶。
之所以说使相不是真宰相,是因为他们不参预政事,但是在除拜将、相等制敕的敕尾,可以署“使”字。
综上所述,虽然尚书是一把手,侍郎是二把手,苏轼是礼部的一把手,说是正部级也算恰当;但是苏辙的二把手却是三省之中的门下省的二把手,类似于国务院的副职,是副国级而不是副部级。
苏家父子三人,论文学造诣当然是苏轼最高,但是论做官,还是苏辙这个弟弟做的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