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常见油种为例,全世界产量从高到低为:棕榈油>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花生油>橄榄油>茶籽油 。
最便宜的棕榈油产量最高,大豆油产量其次,也相对便宜,最贵的茶籽油的产量也是其中最低的。
所以原材料是决定食用油价格的第一要素。
工艺:
包装油的制取成本也有不同,主要表现在加工工艺。
最主流的有两种:浸出法和压榨法。浸出法制油是目前国内外普遍及大规模运用的工艺,因为其出油率高、加工成本低;油品价格也显得很便宜,但是便宜的不代表不好。
采用哪种加工工艺是由原料的不同特点决定的,高含油油料如菜籽、芝麻、花生等,多采用压榨法,而低含油油料则采用浸出法,如大豆等。
一般来讲同一油种压榨工艺的价格要高于浸出工艺的价格,出油率低的工艺的价格要高于出油率高的工艺的价格。
包装:
油品的外观/包装对销售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成本结构中权重逐渐增强。
近年来食用油高端系列纷纷用上了玻璃瓶、铁盒包装,大众系列油品也在升级包装,从瓶盖、提手到油桶形状,无一不讲究;不仅愈加实用好看,还更有利于食用油的保质、保鲜及食用安全。
油瓶、油桶、纸箱乃至灌装成本等都是包装油价格不可或缺的部分,不同的包装材质及设计也造成了价格的差异。
品牌:
同油不同价,好的品牌能卖出更高的价钱,也就是品牌溢价。
食用油作为一日三餐要入口的食品,消费者有条件都会选大牌子,并且不会频繁更换,因为品牌就意味着质量可靠、安全有保证。
品牌的本质就是溢价的介质,降低顾客选择成本、降低营销成本和社会监管成本。
这就是为什么鲁花品牌叫的响,同时单位价格也是花生油品类中最高的;长寿花的5L金胚玉米油能卖到一百多顾客还趋之若鹜,而有些中小品牌低到五十元左右都无人问津。
包装油的定价机制下表是常规油料的原料单价、出油率、成品油的单价及出粕率及粕类单价相关数据。
因“油 粕”组合定价的机制过于复杂,暂且不表,非直接压榨企业一般按照散油现货的价格作为原料油的成本。
以5升普通小包装花生油为例:
一级花生油散油的成本:13500元/吨
灌装成本约:200元/吨
包装材料成本:600元/吨—1200元/吨
(以下按照900元/吨均价来算)
每吨换算为箱(每箱4桶),约为54.36箱
简单计算出一桶5升的花生油底线成本:
(13500 200 900)÷54.36÷4≈66元
这只是原料成本 包材成本,还未算上直接人工成本、制造成本(间接人工、辅料、化验材料、五金配件)、动力成本、办公成本、折旧损耗等。
行业内一般将某品种的原料成本 灌装成本 包材成本三项作为可变成本的底线,低于此价,厂家就会停止生产。
单一油种的价格容易核算,精明一点的消费者按照原料成本估一估,大差不差。
调和油的价格可就复杂的多。在新的《食用植物调和油新国标》公布后,强制要求标识油种比例,按照配方的比例大致的也能计算出成本价。
食用油厂家的定价方法有三种:
一、成本导向定价策略
成本导向定价法是一种最简单的定价方法;
即在产品单位成本的基础上,加上预期利润作为产品的销售价格。
还是以某厂家一桶5L的花生油为例:
可变成本为66元/桶,假设不变成本为4元/桶,厂家利润率为20%,出厂价为80元/桶。经销商加价率为15%也就是92元,零售商再加价率10%(顺价),最终零售价为101.2元。
二、竞争导向定价策略
市面上的食用油部分大部分采用的是成本导向定价法,也有一些采取的是竞争导向定价策略;
特别是一些没有价格决定权的中小品牌一般参照根据竞争对手(一般是大品牌)的定价,采取所谓的“错位对标”的定价方法:
同一品种规格,非转系列、压榨系列同竞争对手转基因系列、浸出系列保持同一价格;同一原料同一工艺同一规格比对手低1-2个价格带(以5元为一个价格带)。
三、需求导向定价策略
需求导向定价法是指根据市场需求强度和消费者对产品价值的理解来制定产品销售价格。
这种定价方法主要是考虑顾客可以接受的价格以及在这一价格水平上的需求数量,而不是产品的成本。
市场的领导品牌会结合成本导向定价策略和需求导向定价策略制定主打产品的价格。
成本定价决定价格的下线,而需求定价决定了价格的上限。
以上只是简单勾勒出包装油的价格体系轮廓,事实上还有更为复杂的供需变动、产业链传导等因素共同影响着包装油价格的形成。
食用油越贵越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