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人的印象中,一说起公务员,脑海里浮现的似乎都是领导官员。
身边有同学或朋友考上公务员了,就会觉得他马上要当官了,平时要多拉拉关系。
但是大多数人不了解的是,并不是每个公务员都能够当领导的。
对大多数体制内人员来说,公务员只不过是一份平淡无奇的普通职业。
公务员队伍也是呈金字塔形式的,与企业中的管理层次相似,越往上走人越少,能在金字塔尖的都是少数。
所以,并不是在体制内待久了都会得到提拔,这也是要看能力和机会的。
如果一直都没有能力和机会的话会是怎么样呢?
那就很有可能工作30年都还是科员,甚至到退休都还是科员。
现在新的职务职级并行规定出来了,可能还有个盼头,退休前基本都能享受1-4级主任科员的待遇。
但是新的规定也很明确,职级并不是领导,没有领导的政治待遇和工作待遇。
然而,职级晋升也也不是到年限就必须提,而是需要经过以下的组织程序:
1、拟定方案。
组织或人事部门提出工作方案,空缺的职位、晋升的原则、条件、符合的人选。这一步,需要人事部门和党组党委充分研究,班子成员间要充分酝酿,主要领导听取成员意见。
2、民主推荐和测评。
对符合晋升职级资格条件的人员进行民主测评,当然,一般在测评表下方,还有空缺,如你有合适的其他人选,也可以进行推荐。
3、考察确定拟晋升人员。
结合民主测评、民主推荐情况,组成考察班子,根据各级权限不同分组考察。如高职级的可能上级考察,本单位权限内的自行考察。进一步听取单位科室人员意见,填写考察报告,说明优缺点。
4、公示。
对拟晋升的人员进行公示,不少于5个工作日。此时,可能有举报的情况发生。如果事情短时期内调查不清楚,那很遗憾,有的人晋升之路堵上了。要么有人替补,要么空缺不补,以不补居多,因为还要重新走程序,而且,调查情况还不明了。
5、审批。
一般由本机关党组(党委)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审批。其中,第一步提出方案班子成员的酝酿是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基本决定了晋升的人选。
那究竟如何才能晋升快些呢?
第一,公务员的晋升是跟单位的级别有关的。
单位的级别越高,那么职数也越多。
单位的级别越低,那么职数也越低。
比如说吧,在基层的乡镇单位,一般为正科级别的单位。*、镇长是正科,副镇长是副科,那么其他人就都是普通科员。
有人调侃说基层“副科病”严重,有些人一辈子能做到副科就很不容易了,更多的是一辈子都还是科员。
而在高级别的单位,比如说中央部委和省直单位,里面的正副科都是没有职数限制的,大多数人都能够的着副处、正处以上,而这样的级别在基层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晋升跟单位的职能有关。
比如在一个地级市,提拔领导干部都是由市委常委会讨论决定,但是实际上通常是五人小组讨论,即市委*、市长、市委副*、组织部长、纪委*决定。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很明显可以看出来哪些部门晋升比较快了吧。
当然,两办、组织部这些单位最大的缺点就是非常忙,这帮家伙以加班为常态,每天不到晚上10点前不回家。
有时候跟这些部门的兄弟开玩笑说,算上你加班的时间和日渐稀疏的头发,其实提拔速度也不算快了。
当然,如果你能力出色,那么不管单位级别怎么样,你获得快速提拔和调动也是可能的。
特别是现在比较重视年龄,年轻人在发展上都有一定的优势,是组织培养的对象。
第三、与个人的能力有关。
一说到提拔,很多人都说是什么人家肯定有背景之类的,但是这样肯定是不客观的。
随着干部提拔机制的发展,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各方面越来越规范越阳光,地方经济社会管理事务的复杂性和难度都大大加大,稍有不慎失职犯错便面临各种问责。
个人的综合素质是重要考虑因素。不见得你提拔快就是有背景,也不见得你提拔慢就是工作能力不行。
某A在市里是某座大山的侄子,当了一个地市级市直部门的正科8年,终于到一个重点镇做*。
有人说,不错啊,乡镇*呢。
到镇里也是一方诸侯,是挺不错的,不过你要是知道他为了副处已经连续失败3次,你就不这样觉得了。
说到底,还是能力不足,每次想用他,非议太多,县委*给某常委回话也简单,就说县上压力太大,他还不够资格,再等等。
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看一个人是否有被提拔的能力:1、是否有专业技能;2、是否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是否有较强的人际关系的运营管理能力;4、是否有加分项。
所以,公务员的晋升与单位级别有关,同时也与自己的努力有关。
不管什么时候,自己的选择和努力都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