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计划2028年前完成高超音速导弹研制,但国内又缺乏高超音速风洞协助测试。相关部门出了个损招,提议所有在研导弹跳过风洞测试,直接用实机飞行的方式收集数据,避免项目因为缺乏风洞测试而拖延研发进度。而这,或许就是美国高超不如中国的重要原因。
近日,据美国媒体《防务快报》报道,五角大楼的国防创新部门(Defense Innovation Unit),即DIU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高超音速导弹研制模式。
图注:DIU的logo
DIU表示,目前影响美国高超音速导弹研制进度的主要障碍在于美国国内缺少能够满足高超音速武器测试的风洞,许多高超音速导弹项目在进展到弹体设计阶段时无法第一时间进行气动测试,而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等待试验排期。
同时风洞高强度的运作也导致了设备需要经常进行维护工作,进一步压缩了风洞的可用时间,以至于各个项目组经常会因为争抢风洞的测试机会而大打出手。
面对这种僧多粥少的情况,DIU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让项目组跳过风洞测试,直接用实机飞行来收集高超导弹的飞行数据。DIU称只要能够将实机飞行测试的频率提升到一周一次,那么研发项目组就能够完全摆脱对于风洞的依赖。
图注:吹风洞的F-16模型
不得不说,DIU的想法相当“特立独行”,唯一的问题在于他们显然已经忘记了风洞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
风洞,顾名思义的吹风的洞,是研发航空、航天飞行器时所必备的大型试验设备,主要用来模拟飞行器在不同飞行环境中的飞行数据,从而对飞行器本身进行进一步的气动优化。
除了能测试飞行器的气动数据外,风洞还能够测试飞行器的材料与结构是否达标。因为随着飞行速度的增加,飞行器会先后面临音障、热障以及黑障这三大障碍与飞行环境。而不同飞行环境对于飞行器的强度要求截然不同,所需要的设计结构与使用材料也完全不一样。
例如飞机的最大速度在1马赫-2.2马赫时,飞机可以使用航空铝作为主体结构。但如果速度达到2.2马赫以上,飞机就会进入热障,再使用航空铝就会有融化解体的风险,必须使用钛合金或不锈钢才行。
图注:吹风洞的米格-25模型
而如果达到高超音速领域,那么就需要使用更坚硬的材料来充当主体结构,因此此时哪怕只是雨云中的水滴都会在相对速度的影响下成为一颗颗“穿甲弹”,对外壳造成严重毁伤。
因此风洞对于飞行器的设计至关重要,中国的高超音速导弹之所以会领先世界,就是因为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好的风洞测试群,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实验数据。
图注:中国的JF-12风洞
如今的中国更是拥有世界第一的JF-22超高速风洞,能够复现40到100公里高空、最大30倍音速的飞行环境,为中国下一代高超音速飞行器的研制提供强大助力。
相比之下,美国的风洞技术就要落后中国20-30年,绝大多数风洞的最大速度只能满足5马赫以下的飞行测试。而5马赫以上的风洞数量则屈指可数,最出名的两个分别是最大风速7马赫的LENSⅡ激波风洞和最大风速14马赫的9号超高速风洞。
图注:吹风洞的F-15
由于风洞数量少,许多风洞需要超额工作才能满足试验需求,而这也导致了风洞需要时常进行维护,因此美国每年进行的高超音速测试次数仅有中国的十分之一。
这也是为什么DIU会提出用实机飞行测试来代替风洞测试收集数据的原因。因为这相差十倍的试验次数,实际上就意味着美国将落后中国十倍。
如果按部就班的进行研制,那等美国第一代高超研制完了,中国的第三代高超可能都出来了。只有另辟蹊径,才能有机会在2028年前实现列装高超音速导弹的目标。
当然,这种另辟蹊径是抄近道还是绕远路就不好说了。因为风洞诞生的目的,就是为了替代实机飞行来收集数据。人类第一架飞机飞行者1号就是吹了2年风洞才诞生的。
毕竟实机测试存在实验危险性大,收据回收困难等问题,尤其是在飞行环境复杂的高超音速领域中,传感器很可能连个数据都没收集到就在飞行过程中被烧毁了。
可以说,跳过风洞直接进行实机测试来研制高超音速导 弹,本质上就是在撞大运。别说缩短研发时间了,翻一倍都有可能,而且跟着一起翻倍的还有研发成本。
至于靠这种方式研制出来的高超导弹何时能够列装部队?2028年肯定是赶不上,2082年还有可能。不过那时候还有没有高超这个概念,那我们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