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柯尔莫哥洛夫在概率论、射影几何、数理统计、实变函数论、拓扑学、逼近论、微分方程、数理逻辑、生物数学、哲学、数学史与数学方法论等方面发表论文80余篇。平均每年8篇,而且是在不同领域!1940年代,这家伙又去搞湍流理论了。1941年,一口气发了三篇文章,一举奠定了流体力学界一代宗师的地位。江湖人称K41理论。这个理论是空气动力学(飞行器设计),潜艇设计的基础。美国统计学家沃尔夫维茨曾说:“我来苏联的一个特别的目的,是确定柯尔莫哥洛夫到底是一个人呢,还是一个研究机构”。
之后,邦德里雅金、康脱洛维奇、阿诺德、诺维科夫、曼宁等数学家一个一个地出现,让苏联一举成为当时世界数学第一霸主,而莫斯科大学所涌现的优秀数学家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恐怕除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哥廷根大学,即使是赫赫有名的普林斯顿大学也不敢和莫斯科大学称兄道弟。
美苏进入冷战后,苏联深知科技的竞争首先是基础科学的竞争。所以苏联把教育提到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投入很大比例的政府资金到学校的STEM科目(也就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
对于数学精英苏联是这样定义的,首先,他应该在约22岁时解决一个众多着名数学家都不能解决的大问题(即证明大定理),并将成果公开发表出来。这个问题/定理有多大,也多少决定了他未来的成就有多大。在30-35岁时,在前面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论,并为同行接受。在40-45岁,在国际学术界建立自己的学派,有相当数量的跟随者。
苏联是不搞什么奥数班,各个大学的数学教授给学生讲课做数学方面的讲座和报告。莫斯科大学的数学夏令营是最受欢迎的,每年报名的人都是人满为患,大家都希望能一睹数学大师们的风采,听数学大师讲课,做报告。在柯尔莫哥罗夫的提议下,从70年代开始,苏联的各个名牌大学大多举办了科学中学,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莫斯科大学的柯尔莫哥罗夫科学中学。这所学校从全国招收有数学、物理方面天赋的学生,完全免费。
有一流的生源,不一定能培养出一流的数学家,还必须要有严谨的学风。莫大的规定相当的严格,必修课,一门不及格留级,两门不及格,开除。莫大的考试方法非常特殊,完全用口试的方式。主课如数学分析或者现代几何学、物理学、理论力学之类,一个学期要考好及次,像数学分析,要考7-8次。
中国的数学专业往往是老师满堂灌,学生下面听,最糟糕的有的老师照本宣科,成了复读机。莫大的老师上课,基本不按教学大纲讲课,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教材,指定好几本书为教材,其实都是充当参考书的!莫大的课程都有相应的讨论课,每门课的讨论课和讲课的比例至少是1:1。
俄罗斯人有句话说:“只要莫斯科的数学系在,俄罗斯就算变成废墟,俄罗斯也一定能够重新崛起。”由此可见,俄罗斯在基础科学,尤其是数学这方面的教育方法水平之高。
我们清华北大用的数学书,大部分还是俄罗斯人编的。虽然中国没有学到老大哥的那套精髓,但靠抄作业每年培养出来几百万合格工程师,让西方也很头大。苏联的这套体制为俄罗斯批量培养了大量的基础学科的人才,让前苏联不到美国60%的GDP和美国抗衡了那么多年。莫斯科国立大学中的数学系和物理系更是为苏俄孕育了一批航空、导弹、新型战机、核武器升级等军事科学领域的顶级人才,让老美眼馋不已。
随着苏联解体,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开始放缓,不少数学方面的高级人才被欧美丰厚的待遇所吸引,纷纷涌向欧美等发达国家。伴随着人才的流失,俄罗斯这个曾经的数学强国,在数学领域开始走上了下坡路。
今天的俄罗斯数学已经大不如前,很多时候还是吃老本。彼得大帝创建的诞生过20名诺奖得主的俄罗斯科学院,前几年还搞出过大裁员。坦率地说,即便俄罗斯吃数学的老本,还是比中国的数学强。前苏联有一整套完整的体系去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生态。中国的数学教育,物理教育,在产学研环节是脱节的。天才孩子无法接触到前沿科学,牛哄哄的博导和教授根本都不教学传授,数学,物理有多深厚,中国制造就能站到对应的高度……比如涡扇发动机里面的燃烧模型,比如飞行器设计的一些气动力学的设计等等,芯片的气相沉积工艺等,最后都是数学问题,万变不离其宗。
无论是哥廷根派还是苏俄派(圣彼得堡/莫斯科)基础科学从落后到独步全球,都经历了一代人又一代人的传承和发展,教育兴国,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