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明目张胆支持巴基斯坦后,印度很生气,他祭出了两招,第一就是“不结盟运动”。
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喊出了最早的不结盟构想,即反殖民、反独裁、倡导民族独立,共同发展。
这一主张被欧洲的铁托和非洲的纳赛尔接受,尼赫鲁、纳赛尔、铁托因此成为不结盟运动的领头人,后世称为“不结盟三巨头”。
印度的第二招,却和“不结盟”的思想相违背,那就是亲近苏联。
巴基斯坦拥抱了美国,而美国是超级大国,印度要跟巴基斯坦抗衡,也不能没有一座靠山,否则经济和军事没法发展。
但别看印度大,独立后的印度要啥没啥,还是个农业国。当时的印度工业上基本是空白,任何工业产品都要跟英国进口,尼赫鲁就曾抱怨:“我们到底独立了没?”
印度要发展经济,需要大国的资金和技术、设备,只能求助苏联。
为此,印度当时在宪法里规定了印度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也乐于看到印度亲近社会主义,毕竟在莫斯科方面看来,这可是国际共产主义事业重要的一块版图。
二、印度的大国之道:吃完苏联吃美国1952年底,印苏签署经贸协定,两国开始扩大进出口来往。
此举对苏联帮助很大,当时苏联重工业过剩,产出的东西没地方卖,印度正好可以消化。而印度的工业原料和农产品很充足,苏联正好也需要这些东西。
同一时期,印度受苏联影响,也开始了自己的五年计划,这一计划和后来中国的五年计划相似,都是先搞重工业,比如军工、化工、钢铁、煤炭、机械等等。
当时,印度一部分产业是自力更生,较先进的产业则是苏联援助。1956年、1957年,苏联又给了印度20亿卢比,折合2.5亿卢布的资金贷款,帮助印度建设工厂和基础设施。
由此开始,印度和苏联就一直有经济和军事上的来往。在60年代,苏联又帮助印度打造军队,苏式武器和苏联教官等纷纷进入了印度。
在当时,苏联几乎“包养”了印度军队,米格战机和T系列坦克是印度军队的主力装备,如果没有这些武器,那印度在第二、第三次印巴战争里也不可能占到便宜。
冷战中期,苏联向印度提供的米格系列和苏系列战机超过1000架,并修建了多个飞机工厂,用来维修甚至组装战机。
此外,苏联还提供1100多辆T系列坦克,包括T34、54、55等型号,还有500多门大口径火炮,20多套防空系统。
苏联还卖给印度几十条大小军舰和潜艇,这些船只组成了印度海军的重要战力。
截止80年代,印度和苏联合作了大大小小70多个国家级项目,包括钢铁、石油、军工、矿产等等国家命脉行业。140多亿卢比贷款给印度,大力支援了印度的“二五”和“三五”计划。
但是印度人在拿到好处之后,其发展方向并没有像苏联设想的那样,成为社会主义世界的“一块版图”。
印度虽然把“社会主义”写入了宪法,说自己是社会主义的世俗化民主国家,但后来的印度这三点一点都没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