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总算把电影《爱尔兰人》看完了,这部电影我断断续续看了一个月之久,之所以会用这么长的时间,一个是电影太长了,足足有3个半小时,差不多就是一部顶俩了;第二个是因为自己上个月第一次看时,所搜索到的电影网站观影体验太差,总是卡顿不说,而且在播到1小时40分后,就死活加载不出来,于是就弃影了。
而这次能再把它重新捡回来,还是多亏了自己上周要做视频剪辑的缘故,于是在抖音上搜索了一下:「剪辑师都去哪些网站搜索素材」。而跳出来的结果里就包含了好几个电影网站,像是片库、4K影视等。于是自己当时就报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把《爱尔兰人》输入进了「片库」的搜索框,而片库里还真有这部电影,而且不论自己如何折磨进度条,它几乎都不需要延时,就能无缝跳转到对应片段,并顺畅播放下去(这算是个意外之喜)。
说回到电影《爱尔兰人》。我想从故事的「两难」这一核心要素出发,来说一说我对这部电影的观后。
这里引用《故事》这本书里的一段话:真正的选择是两难之择。它发生于两种情境。一是不可调和的两善取其一的选择:从人物的视点来看,两个事物都是他所欲者,他两者都要,但环境迫使他只能二选一。二是两恶取其轻的选择:从人物的视点来看,两个事物都是他所不欲者,而且他一个也不想要,但环境迫使他必须二者择一。在这种真正的两难之境中,一个人物如何选择便是对其人性以及他所生活的世界的一个强有力的表达。
同时观众也只认同人物在两难中所展现出的深层性格,即通过压力之下的选择而揭示出的内在品质。否则这个故事就是不合格的,因为没有两难之择的故事会过于单薄没有力量。
而影片《爱尔兰人》在两难这一故事的核心要素上是站的非常稳当,表现的异常出色的。不仅仅是因为主人公一路过来所面临的两难处境多,同时在这么多两难之择中,还有一个点睛之笔,那就是在影片中后段,主人公遭遇了其一生最困难的两难之择,那就是要在其「兄弟」之间选其一。
也就是在影片的这个部分,我们能充分体会到编剧的功力,因为这是属于整部影片的高潮部分。可如果没有之前2个多小时所展现的三兄弟打天下的铺垫,那么这一部分就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即观众对主人公没有代入感与认同感,没法儿将自身情感转移到主人公身上,那自然也就不会觉得这是个多难下的决定。
可一旦编剧将主人公与兄弟之间的情感塑造的恰如其分,并让观众因主人公之前的一次次选择而了解到其底层本性,以及在最困难矛盾里察觉出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后,那么无论主人公最后在两恶之中取了那一个,表现的多么自私自利。观众虽然还是会觉得不舒服,邹眉头,但也能表示理解。而不会觉得这是超出人物设定的,是不会在现实中发生的。
要知道在两个好的选项里挑一个那是相对比较容易的,无非是多好的区别罢了,但如果想在「负面」上处理的周到,不让观众反感、出戏,则对编剧的手艺与知识是个非常巨大的考验。而《爱尔兰人》再这点上给我的感觉就极其出色。
所以有空的话推荐看这篇文章的你,也搜来看一下(一部电影看完,就可以直接去吃午饭或晚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