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曾是联合国和不结盟运动的创始国,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影响力。1992年,这个东南欧的地区巨人一分为五,此后,进一步分裂为“七个葫芦娃”。当时有四支箭精准地命中南斯拉夫的命门,这位巨人颓然倒地,倍感唏嘘。
上图_ 标注处为 南斯拉夫 位置所在
- 第一支箭 民族对立
南斯拉夫地处巴尔干半岛西部,国土面积26.68万平方公里,略大于中国的广西省,1991年时全国总人口2300万。南斯拉夫境内生活着20多个民族,其中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黑山人、马其顿人、穆斯林人建立了自己的共和国。在国家结构上,南斯拉夫采用了联邦制,除了6个共和国,在塞尔维亚境内,还有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两个自治省。
巴尔干半岛自古以来控扼着东西方的交通命脉,南斯拉夫身处其中,外患频仍,屡遭磨难。受此影响,塞尔维亚、黑山和马其顿皈依了东正教,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呈现日耳曼化,并且信奉天主教,波黑一部分居民崇尚伊斯兰教。民族的不同,导致文化、宗教、语言、习惯的差异,彼此间缺乏了解和认同。
上图_ 《凡尔赛和约》(英文:Treaty of Versailles,又称:《凡尔赛条约》)
一战后,根据《凡尔赛条约》,这些风格迥异的民族纳入“南斯拉夫王国”。不幸的是王国的塞族统治者奉行“大塞尔维亚主义”,塞族人控制着绝大多数国家和军队的高层职务,对其他民族实行排挤压迫策略,造成各民族间关系紧张,国家凝聚力不强。
1945年,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党实行民族平等政策,有效缓解了各民族的对立情绪,建立了社会主义联邦国家。随后,南斯拉夫的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为期30多年的高速发展期。不过,短期的繁荣难掩历史的纠葛。上世纪70年代末,民粹主义死灰复燃,各共和国和自治省的代表,纷纷动用“否决权”,维护自身民族利益,干扰国家正常运行。
1990年,南斯拉夫宣布实行多党制,这个人口与上海相当的国家,出现了300多个政党,这种政党无一例外地打着民族主义旗号,蛊惑民心,拉拢选票,民族分裂愈演愈烈。南斯拉夫犹如一艘“无舵手八人划艇”,疯狂驰向毁灭的深渊。
上图_ 南斯拉夫 的民族分布图
- 第二支箭 政改失败
路线错误的政治改革,加速了南斯拉夫的解体。南斯拉夫建立后,联邦制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是铁托的两大法宝。两者给南斯拉夫带来了全面的发展,提升了综合国力,也助长了人们的盲目乐观和骄傲自满的情绪,忽视了对民族矛盾和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
在国家的运行中,这两大法宝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南共其实是由6个共和国的独立政党组成的共盟组织。为了应对滋长的民族对立情绪,1969年,南共九大实施放权改革,对组织建设进行了三大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