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联盟诞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争的惨烈使世界主要国家认识到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体系来防止灾难的再度发生,由此具有政治约束力的普遍性的国际常设机构应运而生。1920年1月20日国际联盟正式成立。
国联主要机构是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行政院和常设秘书处。最初的行政院由英、法、意、日四个常任理事国和经全体大会斟酌选定的四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在大会首次选定前,为比利时、巴西、西班牙、希腊四国)。
大会和行政院有权处理联盟范围内,或关系世界和平之任何事件。而有关否决权的问题,盟约是这样规定的:除本盟约另有明白规定者外,凡大会或行政院之决议应得到联盟出席会议之会员国的全体同意。此为普遍否决权,即全体一致原则,该机制严重制约了国联的行政效率和维护和平的效果。
1.德国是如何加入国联的
一战后的欧洲安全保障问题是凡尔赛会议悬而未决的难题,为此1925年10月,英、法、德、意、比、波、捷七国在瑞士洛迦诺召开国际会议,德国在签订《莱茵保安公约》情况下被获准加入国联。《莱茵保安公约》规定德法、德比边界维持现状,双方不得诉诸武力,要通过外交途径与和平方式解决彼此间的一切争端。
但获准加入国联的德国拒绝承担盟约第十六条中会员国应参加制裁侵略者的义务,且未对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的边界给予保证。1926年9月德国正式加入国联,并出任行政院常任理事国。由此德国摆脱了战败国地位,逐步跻身政治大国行列。
2.国联的职责和义务
1)会员国共同保证反对侵略和战争威胁。
如发生争端,应将之提交仲裁或交行政院审查。对破坏盟约者则厉行制裁。然盟约对“侵略”涵义并未做明确界定,对制裁亦未有具体规定。这给某些列强曲解条文提供了可乘之机,此弊端在1935年国联对意大利的制裁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1935年10月3日凌晨,意大利悍然入侵埃塞俄比亚。7日国联行政院认定意大利侵略,11日通过制裁决议,包括武器禁运;禁止授予意方一切信贷;禁止进口意方的一切商品……。但实际效果却难以恭维,一方面是因为英法未将石油、铜、锌、煤等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且苏伊士运河仍予开放;另一方面是意大利可向非国联成员德、日、美等求购物资,如11月间,美国对意的石油出口即比平时增加两倍。尽管有诸多漏洞,意大利货币里拉在制裁下仍贬值25%。可知,如措施果断坚决,完全可制止意大利欺凌羸弱的步伐。
2)规定“委任统治”制度
委任统治地主要分三种类型:
一是前奥斯曼帝国领地,如叙利亚、伊拉克等。他们的发展虽达到“可以暂时被承认为独立国之程度”,但还不能完全自立,故需委任统治国给予指导和帮助。
二是前德国的非洲中部殖民地,如坦噶尼喀、喀麦隆等。由委任国负责该地的行政之责,并保证其他成员国在该地区商业活动上的机会均等。
三是前德国西南非洲殖民地和太平洋岛屿属地。委任国可将之视作本国领土的一部分,根据本国法律进行管理。其中西南非洲(纳米比亚)转予南非;德属新几内亚划属澳大利亚;而日本则得到了颇具战略价值的北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等。
委任统治是帝国主义列强在风雨飘摇的战后,为维持其殖民统治而被迫对旧有秩序的改造。因而并未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
3.世界强国纷纷推出国联
国联是国际社会维护和平与秩序的一次尝试,然仍有些许不足和缺陷。其始终未脱离以欧洲为中心主宰世界的格局,且成员极其不稳定,各国在自身诉求未满足的情况下即肆意退出。20世纪30年代末的国联几乎成为英法的“双雄会”,国联的有效性和权威性所剩无几。那当时的数个强国都是在何时退出国联的呢?
1)1933年3月27日,日本退出。
2)1933年10月14日德国退出。因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裁军会议中“平等军备规模”的要求遭无视,促使希特勒以德遭受“不公正”待遇为由退出了国际裁军会议和国联。此后,德国军备如脱缰野马极速扩张。二战爆发前陆军已达105个师,约270万人;空军一线战机4320架。军费开支已达国民生产总值的23%。
3)1937年12月意大利退出。11月时意大利同德、日结成三国轴心集团,已不需要通过国联维持同英法因俄塞俄比亚事件而变得脆弱的双边关系。自此意大利开始同德国战车并驾齐驱。
4)1939年12月14日苏联被踢出。苏联为建立阻抗德国东向挺进屏障——东方战线,在当年11月末悍然入侵芬兰。由此苏联成为唯一一个因侵略行径而被开除会籍的国联成员。
而一战后正日益崛起的美国压根就没有参加国联。当时美总统威尔逊的政敌共和党操纵参议院,以国联没有体现美国战略目标(即战后世界领导权),却使美承担许多义务为借口,拒绝威尔逊已签字的凡尔赛条约,亦拒绝加入国联。
面对20世纪30年代危如累卵的国际安全局势,掌控国联的英法等国却推行牺牲弱小的绥靖政策,国联逐渐陷入瘫痪,二战爆发后更是名存实亡,终在1946年4月18日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