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是新生入学季,也是学龄儿童开启学校生活的时候。不知道其他学龄儿童父母是什么样的,我出现了各种慌或焦虑。
入学孩子能适应新环境吗?和小朋友相处的好吗?上课能认真听讲吗?学习能跟上老师的进度吗?等等的问题,甚至还会在等孩子放学时,竖起耳朵听周围家长们的谈话,就是担心自己错过什么,或者自己做得不够,反而耽误孩子或后悔自己做的太晚。思虑过多,焦虑更甚。
直到我遇到了这本书—《从出生到独立: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我才明白不是我太敏感、太紧张,我的慌是正常的,这也是孩子入学适应的一部分。因为不仅孩子需要适应入学,家长乃至家庭也需要适应。
就拿我上述说的例子,书中不仅分析家长们的“慌”的原因,还给出具体的应对方法,让家长和孩子们能更好地应对“慌”,最终达到入学的常态。
相信许多家长会和我一样,知道问题的出处在哪,迫切地要找到救治的办法。那么接下来,就我现在所处的时期,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本书的内容。
(一)适应环境的转变
上小学前,孩子们都有上过幼儿园。可家长为什么还会如此慌呢?因为家长们都明白小学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上的不同,小学教育在要求上更加正规严格,生活上也不会如幼儿园一样有生活老师细致的照顾。一切都要看孩子的自理能力。这也正是家长们慌的一种原因。
就如同书中说的,这种慌来自家长怀疑孩子的能力,担心孩子的努力,舍不得孩子被管理、被制约,假想孩子的懦弱、顽皮、拖拉,假想孩子被误解、被欺负、被耽误……总之,孩子面临着适应学校集体生活的考验,面临着跟上学业进度要求的考验。
而我就是如此,儿子太淘气了,想着在家时总是上蹿下跳不停息,要不就有说不完的话,那上学又该是什么样的状态。所以,他一踏入校门,我的心也跟上走了,满脑子各种的假想,假想孩子玩起来手上不知轻重,会误伤小朋友;假想孩子上课小动作多或说话,被老师讨厌;假想孩子被欺负不和我说,自己一个人隐忍出现心理问题;假想孩子不能照顾好自己,吃不好、喝水少,导致生病等。
显然,我的慌其实并不源自孩子的状况,反而根源在我这个做家长的身上。我没有应对好“慌”。
那怎样应对“慌”呢?《从出生到独立: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一书中教我们通过三点来应对。
首先,要让孩子把上学看成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来看待,父母要注意让孩子参与其中,积极思考、认真计划并付诸实施。
如开学前的准备工作,和孩子一起准备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一起调整作息等,从行动上做好上学准备。
其次,是从生理、行为、人际、情绪和认知五个方面对孩子进行入学适应的评估,从而有效地引导孩子,更好地适应入学生活。
这点家长们不能忽视。我身边就有这么个例子。刚上一年级的小男孩,第一次上体育课就把老师急哭了,因为孩子不见了。原本孩子们一起去操场去上体育课,可是老师在清点人数时发现少了他,怎么呼喊他的名字都没人回应,情急之下联系班主任一起找,结果找了好一会儿才找见。
听说事后,我朋友回家上演了“男女混合双打”。当然他们的解决方式是不被认可的。孩子们在处在陌生环境下不知道该怎样做,缺乏父母引导下把在幼儿园的习惯带入小学中。所以不知道怎样适应新的环境,怎样去遵守学校、班级的规则。
“人小鬼大”形容小孩子们一点都不为过,别看人小,想法不比大人少。有一天我接孩子放学,他情绪不高,话也变少了。最后我没忍住问他在学校是遇见什么事情。起初他不愿说,架不住我软磨硬泡跟我说,老师不喜欢他。我问为什么呢?他说上课小朋友们举手回答问题,老师总叫其他人,他只回答了一次。
看似是个小问题,对大人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如果不开导开,孩子心里的小雪球会越滚越大,认为老师不喜欢她,也不愿意上该老师的课了,也许还会不想上学。当然这是往最坏处方面想了,但也给家长们提了醒。
所以家长要利用好送孩子上学接孩子下学的时间,和孩子们多沟通,耐心温柔对待孩子,多倾听,对孩子表达的事情给予合适的回应,如惊奇、鼓励、好奇、佩服、关心、信任等,这样孩子将能更好的适应上小学的环境了。
孩子生活、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在其中寻找到应对方法的好书。
(二)养成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小学阶段是最好的培养阶段,特别是现在时代不同了,孩子负担很重,精神上背负的东西比双肩上背负的东西更沉更重,养成好习惯就更难,也更重要。
习惯有很多中,学龄的孩子要养成的习惯也有很多。如餐饮习惯、整理阅读习惯、谈吐习惯、隐私习惯、秩序习惯、责任习惯、约束习惯等。
这么多的习惯,对于学龄期孩子太多了,那么就要重点培养一些。作者给出的建议是首要培养餐饮习惯、善待他人习惯、情绪管理习惯、行为习惯、遵守规则习惯和自己管理学习习惯。
下面我就我深有感触的几点跟大家聊聊。
我很赞成作者的理论想法。上小学后,孩子稍微大点大人们会给些零花钱,对于不好好吃饭的孩子,就会饿时吃些不干净不卫生的路边摊零食。这样正餐肯定不好好吃,身体也会不健康。我朋友家的孩子就是这样,最后得了紫癜,好在发现的及时,治疗好了。可是我小姑子就没那么幸运,长大了天天化妆掩盖不均匀肤色的皮肤。所以养成规律进食的习惯十分重要。
不知道其他家长怕什么,我最怕是校园暴力。不管是施暴还是被施暴,这是我不想看到的,也是怕孩子经历的。所以我认为善待他人的习惯也很重要。孩子不仅要做到不欺负、不嘲笑、不冷淡同伴,感念、感恩他人,也要在体验小伙伴亲近带来的友好,疏离带来的冷落,冲突形成的交恶时,学会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三)掌握孩子学习的方程式
上学除了家长关心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成长,学业更是倍感重视。因为学习对于儿童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但现实的情况是,有些家长高估了这个重要性,另一些家长则低估了这个重要性。
当孩子总是能考高分时,一些家长对孩子学习能力有着满满地自信;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一些家长对孩子智力盲目失望。但这不能说明什么,只是表明,不同人的智力在类型上是有差异的。所以,家长与其关注孩子有多聪明,学习成绩有多高,不如关注孩子在哪方面特别聪明。
除了孩子自身的学习能力,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上面我提到我孩子会因为老师不叫他回答问题,而认为老师对他有偏见,如果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处理好,心里有疙瘩,他在上这位老师课时,用在怎样引起老师关注上的时间多于关注学习的内容。
另外还有孩子的社会化成长。如我孩子开学第二天放学坐在我车上,一脸不高兴地说:“妈妈,老师今天选体育委员,但没选我。我很伤心”。第三天放学高兴地冲在我面前说:“妈妈,老师选我当纪律班子了。”两周后又跟我说:“妈妈,数学老师说我要是这次考试考一百分就让我当数学班长”我问:“那你考的怎么样?”他特别骄傲的说:“那还用说,当然是一百分啦。我现在是数学班长”
这两种情况,一是家长要理解孩子的心情,不要因为觉得是不足一提的小事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二是家长不要比孩子更看重一些名与利,无论大人小孩名利心太重,对他学历、心理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以上是我现阶段读这本《从出生到独立: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一书的感悟。这本书读后让我豁然开朗,它不仅一针见血点到我此时焦虑的点,也明确指出我每种情况下该如何去做。
《从出生到独立: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是一本值得反复看的好书。不仅仅讲的是学龄时期的问题,还有从出生到独立,甚至特殊时期会遇到的问题。以各阶段父母有可能遇到的共性问题为案例予以分析,给出建议,指导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成长为健康、独立、自信、快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