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竟然跟安全感有关系?很多父母可能第一次接触这个问题。
在我近十年的教育实践中,给很多孩子做出学习上面的咨询。这些孩子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学习力欠缺的孩子。比较典型的就是没有探索能力,只会机械地模仿。比如老师讲了一道数学例题,你如果让孩子复述一遍,或者“依葫芦画瓢”地做一道几乎一样的题,那么孩子几乎都可以做对。但是,一旦出现些许改动,孩子就会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从表面上看,这些孩子不愿意动脑筋、死记硬背、遇到问题不会思考、无法举一反三......
但是这些都是结果,不是原因。我们需要细致分析的是:为什么孩子不愿意思考?不会思考?
答案是害怕,感觉自己做不到,于是倾向于保护自己,从而放弃思考。
孩子小时候几乎都有探索精神,跌倒了不会害怕,很勇敢地爬起来继续尝试。孩子学说话的时候不会怕错,从一两个字开始,继而慢慢地说出一两句并不是那么符合语法的“童言童语”。随着慢慢地长大,大人给孩子的限制和评价越来越多,这些评价有些是合理的,但是同样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合理的。当孩子探索的渴望被一再的否定,孩子在这个方面就会逐渐地丧失信心。
心理学上的研究表明,安全感是一个人内心最基础的需要。只有在有安全感的情况下,人才能保持活跃,思路才会敏捷,精神才能保持专注。一旦安全感缺失,人的内心被恐惧占领,那么人就会倾向于封闭。大脑此时也会启动右脑的自动化系统处理问题,凭借记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如果没有安全感,那么就无法做到有效分析,之后“凭感觉做题”的关键所在。
我们的教育方式正在摧毁孩子的安全感!
上面我们说了安全感的重要性,按理说我们应该很好的保护孩子的安全感,以便让孩子能够很好的学习。但是事实上,我们平时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刚好反其道而行之---我们在不断地摧毁孩子的安全感!
1、标准答案让孩子感觉到不安全
我们的试题和答案都是标准化的,这对于批改有好处,但是同时也把孩子“培养成工业人”。如果说数学的标准答案没有太大的异议,那么语文方面很多的标准答案则让孩子变得苦恼。
记得童话大王郑渊洁有一部作品叫《驯兔记》,它的同名电影的一开头,第一节课堂上:
老师问了一个问题:“如果一个球掉到一个坑里,你应该怎么办?”
一年级的孩子肯定有很多想法,有同学说:“用网子。”
老师觉得太简单,告诉孩子想想。有同学说:“用水倒到坑里,让球浮上来。”老师觉得这答案非常好。
而皮皮鲁则考虑得更多,他问:“这个坑很深吗?”
老师不耐烦地说:“是的,很深。”
皮皮鲁说:“那让我爸给我再买一个。”
老师觉得皮皮鲁在胡搅蛮缠。
而皮皮鲁说:“我们小孩子要注意安全,如果坑很深的话,我们掉进去怎么办?”
以上只是一个例子,实际上有很多题目因为认知方面的问题,孩子可能会和我们想的不一样。然而老师只认标准答案的做法,则会让孩子不得不怀疑自己的答案,进而怀疑自己。
2、老师和家长的评价让孩子觉得恐惧
我们已经习惯用恐惧来控制孩子。不管是大人还是老师,我们总是习惯于利用孩子的恐惧让孩子按照我们期望的路线行进。
现在的孩子比以过去承受着更大的学习压力,这种压力,甚至从幼儿园就已经开始了。
到了小学之后,如果孩子上课吸收不好,那么课后做题肯定就会遇到很多困难。现在的课本编写得不够全面,孩子无法从课本上找到足够多的例子来模仿。一旦上课的内容没有完全消化,课后往往就无法按照老师的要求书写。遗憾地是,家长也不一定知道老师的要求是什么。所以家长辅导孩子的时候也容易耐不住性子,觉得自己的孩子怎么就这么不争气,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不好。
3、孩子的思考被否定过多导致ta怀疑自己的能力
一年级的孩子,普遍被要求考到100分,仿佛没有满分就是学习有问题。我的孩子刚好一年级,从小的时候我觉得孩子的智力发育都挺好的,也从来没有为孩子的学习忧虑过,当然现在也是。但是不得不说,我的孩子也会经常出现一些常见的错误,比如:db不分,把字写反,数字写反等等。
很多家长对此类错误非常忧虑,而这种忧虑就会传导给孩子,让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实际上这只是一个特定的阶段罢了,孩子对于字符的认识有个过程,ta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对比完善自己,也会有自己的处理办法。
记得我的孩子有一段时间分不清楚音调的二声和四声的写法,经常弄混。我没有给她提什么方法,而是让她自己思考怎么才能处理这个问题。结果过了几天,她自己就弄明白过了,具体是什么方法我也没有多问了。
孩子的学习,除了掌握知识,还需要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个能力,需要孩子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家长要做的是信任孩子,给孩子信心。
对于小学生,家长最重要的不是教会孩子知识,而是给孩子安全感,保证孩子能够自己探索,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出自己的能力,具体的做法如下:
1、孩子的天性是模仿,大人应该给出合理的示范标准的做法是:
家长示范;
带着孩子一起做;
让孩子独立做;
让孩子试着说一说。
这其实和我们平时教孩子学技能是一样的方法,就像学游泳一样。孩子首先得看到大人游泳,对过程有个整体的感知。接着大人给孩子示范一些小的练习,带着孩子一起练。然后试着让孩子独立练习。而学习上,多出来一步:让孩子说一说,实际上就是相当于整理思路。
很多二年级的同学混合算式学得不好,我们试着以一个题目来说明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