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草长莺飞而故人不再,
在这个慎终追远、怀念故人的日子里,
让我们一起阅读几首凄美的悼亡诗,
体味诗人们在字里行间对爱人的追忆和思念。
QING / MING
01 潘岳悼亡犹费词
悼亡诗之名始于潘岳
潘岳(247—300)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美男子,和妻子杨氏于泰始十年(274年)成婚。潘岳婚后,和妻子感情很好。他在刚到怀县任县令时,曾经写下《内顾诗二首》(其二),抒写了极为缠绵的夫妻相思之情。在诗中,他以岁寒不凋的松柏比喻夫妇之情牢不可破,是古诗中从未有过的写法。
两人一起生活了差不多二十四年,生育了两女一男。元康八年(298年)杨氏过世,当时长女已经出嫁,唯一的儿子夭亡,留下幼女金鹿。杨氏死后,潘岳极为伤痛,为妻子守孝一年。孝期内,女儿金鹿又不幸辞世,所谓“良嫔短世,令子夭昏。既披我干,又剪我根。块如瘣(huì)木,枯荄独存”(《金鹿哀辞》),内心的惨痛实在难以言表,他写下了《悼亡赋》《伤永逝文》《悼亡诗三首》等一系列伤悼的诗文。
《悼亡诗三首》(其一)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怳如或存,周遑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霤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在古人的观念里,丈夫是女子的归宿,而死亡则是生命的归宿。“之子归穷泉”里的“归”,指的是后一种,体现出古人以生为寄而死为归的生死观,这里包含对生死的洞见,也是一种无可奈何。因为向死而生,这是每个人都无从改变的现实。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人还得继续活下去。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潘岳看见妻子生活过的房舍,就会想起妻子的样子,进入内室,回想亡妻的生活经历,无数的记忆纷至沓来。帏屏间不再有伊人的身影,只有书画还留存着妻子的手迹。衣物上残留着的芬芳还没有消失,衣物还挂在墙壁上,仿佛她从未离开。有时一恍惚,好像妻子还活着,回过神来,更觉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忧惧:就好像林中的鸟儿,日日双宿双飞,一朝形单影只;又好像是水中的游鱼,相濡以沫,却中途分离。将如此复杂的情感表达得鲜明生动,这是潘岳的创举。
最后六句,他描写眼前的景象,春风从门窗的缝隙中吹来,听见屋檐下滴水的声音。睡卧在床上更加难忘,内心的忧思一天一天地加长。真希望自己能像庄子一样达观,在妻子亡故后鼓盆而歌,聊以稍减哀思。
《悼亡诗三首》(其二)
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
清商应秋至,溽暑随节阑。
凛凛凉风升,始觉夏衾单。
岂曰无重纩,谁与同岁寒。
岁寒无与同,朗月何胧胧。
展转盻枕席,长簟竟床空。
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
独无李氏灵,仿佛睹尔容。
抚衿长叹息,不觉涕沾胸。
沾胸安能已,悲怀从中起。
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
上惭东门吴,下愧蒙庄子。
赋诗欲言志,此志难具纪。
命也可奈何,长戚自令鄙。
第二首写夜中悼伤之情。明月入南窗,照见室内。夏日的潮热渐消,肃*凄清的西风应时而来。寒风凛冽,早觉夏被单薄。并非没有重纩(厚丝绵)可盖,但再也没有人和我一起在冬夜相拥。只有朗月皎洁,照见长夜难眠的人。夜深辗转,看着床上的枕席,竹席铺满了整张床,空床上集聚了清尘,空屋里吹来寒风。一切陈设如旧,唯独幽灵不来,让我无法在恍惚中重见你的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