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是中国传说国的上古四大凶兽之一,《山海经》中记载它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齿人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就吃什么,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撑死。由于饕餮生性好食,所以它在中国古代的含义是“贪吃”以及引申出来的“尽情享用”,多用于商周时煮食食物的鼎身上的装饰图案,称为饕餮纹,寄托的是期望食物丰富,满足人们吃的需求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
青铜器饕餮纹
一、饕餮纹的演变饕餮纹是商周时期青铜器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装饰花纹,图案庄严、凝重,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在距今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过一些刻画有神人兽面图的玉琮。在其中一件号称“琮王”的玉琮上,雕刻有八个神人兽面纹的图案。这些图案与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非常相似,兽面都是卵圆形,无角,下颚宽大,以云雷纹衬托,特别是兽面上的一对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与现存的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更是几乎一模一样。
在商代的青铜器的装饰花纹上,饕餮纹也有一个渐渐演变的过程。早期的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纹,线条粗犷,兽面上的眼睛十分突出,整体图案极富神秘感。而到了商代中后期,饕餮纹的特征除了双目仍然突出之外,雕刻手法更加立体,层次分明,除云雷纹外,还有雷纹衬托,是饕餮纹使用最为频繁的一个历史时期。
到了周代,贵族的审美观念有所改变,青铜器装饰花纹以反映“礼制”的图案为主,如象征家族地位的凤鸟纹、繁衍的条带纹、象征吉祥的鱼鳞纹都是青天铜礼器上的主要装饰纹路。此时的饕餮纹虽然仍然存在,但形态已大为改观。饕餮这种异兽被拉长成带状,身体的绝大多数器官被人为淡化,只保留了一双怒目圆睁的大眼睛;在有些小型青铜器上,眼睛也被两个小圆圈代替,饕餮纹渐渐被凤鸟纹等新型纹饰所取代。
青铜器纹饰
二、饕餮纹的功能商周时期青铜器上花纹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满足人们使用时的审美,二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三是为了区别使用者的身份地位。从实际使用上来说,青铜器在商周时期是上层贵族使用的礼器或者食器,代表的是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它最大的作用是体现“礼”。“礼”包含的内容很多,所有人的日常行为规范都要遵循一个“礼”字,一个人吃多少,吃什么,用什么吃,都有具体的规定。天子进食,可用“九鼎八簋”。卿“七鼎八簋”,大夫“五鼎四簋”,而且这些鼎和簋上的花纹也是有区别的。虽然都是以当时流行的饕餮纹作为主要装饰,但饕餮纹的大小、样式都有细微的区别。这就是饕餮纹在使用中表明不同身份地位的作用。
如果仅仅是用来区别身份地位,为什么会选用饕餮纹而不是其他花纹呢?这个问题到今天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目前最被承认的一种说法是:先民们认为饕餮是一种贪心不足的兽,又贪财又贪吃,所以会将它于祭祀供奉联系起来。《左传》上就说“贪财为饕,贪食为餮”,这个动物有一张极为巨大的嘴巴,在一些传说中,甚至它是一个“有嘴无身”的怪物,全身只剩下一张嘴了。
我们知道,最初的青铜器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尚书》中说:“兹于大享,尔祖从之”。在古人的心目中,祭祀神灵也好,祖先也罢,都是以供奉的祭品得到神灵或者祖先的享用为目的,是以他们享用的多少来决定对祭祀的满意程度。从这个角度上去分析,我们就很好理解为什么祭器上会专门刻画上贪吃的饕餮做为装饰的花纹了。
青铜器饕餮纹
三、饕餮纹的特征饕餮纹虽然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样式,但有两点是相同的。一是它有一双巨大的眼睛,二是有一对角。特别是在商代早期的青铜器上,眼睛的比例非常大,如果你仔细盯着看,会有一种恐惧感。饕餮的角特征不明显,看上去像是当时人们饲养的羊的角,在角的周围,一般都会刻着一些小鸟纹。商人的祖先是少昊氏,而少昊氏做过“鸟名官”,《诗经》中就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诗句,所以鸟也是商人的图腾之一。
从商代早期的青铜器礼器和祭器中的饕餮纹装饰上看,有人认为饕餮旁边的小鸟代表商人的祖先,小鸟围绕饕餮,代表着祖先来享用祭品的含义。
其实饕餮这种神兽谁也没见过,它到底长什么样,也都是古人想像出来的,是融合了其他动物的原型和劳动人民的智慧的创造。
从脸部来看,饕餮纹上的饕餮,有一对很大的向外卷曲的牙齿,上面的耳朵像一对羊角朝上生长着,鼻子旁边有与猫科动物很相像的鼻翼。据考古专家的比对和解读,基本上可以肯定饕餮纹无论是样式还是特征,都与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虎是百兽之王,但是视力并不是它最突出的特征。从老虎的模样上分析,它也没有那么巨大的一对眼睛,所以饕餮纹上的巨眼,应该是另外一种动物的眼睛与老虎的头的组合,目前比较被认可的说法是这双眼睛是鹰眼的变形。其原因我们接下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