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宽窄巷子北面不远处,有一条成都人民无人不晓的石笋街。这条街道已存在超过千年,它之所以得此名,在于唐宋时期街口上竖立的一对高大“石笋”。
千年时光如白驹过隙,至今这对石笋已不见踪影,但它们留下的一连串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怪异现象,却让考古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
这对石笋的第一次确切记载,是在《华阳国志》上。
《华阳国志》: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今石笋是也,号曰笋里。
这段记载极其重要,明确指出了石笋的尺寸和来源。
石笋手绘示意图
从记录中看,石笋长达三丈,《华阳国志》成书时代为东晋时期,以当时度量衡换算,这对石笋高度至少不低于7.8米,大约三层楼高,重达近百吨。
成都平原属冲积性平原,从其地质成因来看,成都平原上不可能自行产出大型岩石,所以这对巨石必是由它处移来。
《华阳国志》里讲到搬动这对石笋的是“五丁力士”,此名号史料上记载极多,目前学界观点认为其为古代承担劳役的百姓,后逐步演变成传说中的神话人物。
前面一切看起来都很正常,但自从这对石笋被移到成都市区后,就开始不正常了,怪事频出。
红圈为专家推测石笋所在地点
《成都记》中记载:
距石笋二三尺,每夏六月大雨,往往陷作土穴,泓水湛然。以竹测之,深不可及。以绳系石而投其下,愈投而愈无穷。凡三五日,忽然不见。嘉祐春,牛车碾地,所陷,亦测而不能达。父老甚异,故有海眼之说。
石笋之地,雨过必有小珠,或青黄如粟,
这段记载中讲了三件事。
第一:每年夏天下雨,石笋周围一米左右方圆,会突然形成水坑,过几天水坑就会消失不见,重点是:水坑深不可测!
第二:北宋嘉佑年间,一辆牛车经过,地面突然裂开,牛车陷入,地裂形成的大洞同样深不可测。
第三:每次下雨,石笋周边都会冲出青黄色的小珠,无人知晓这珠子是何物。
碧珠示意图
居住在石笋周围的百姓无法解释这等奇异现象,便认为石笋镇压着“海眼”,石笋一倒,海水涌出,便会水漫成都。
当然,“海眼”一说肯定是无稽之谈,四川盆地深处内陆,“海眼”之说不过是古代人迷信思想作祟罢了。
及至唐代杜甫入川,所居之地杜甫草堂离这对石笋不远,他也惊讶与石笋的雄奇和奇异,特意写了一首著名的《石笋行》予以分析。
杜甫就是杜甫,研究论文也是用诗写的。
全诗摘录如下:
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
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蚀尽波涛痕。
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难明论。
恐是昔时卿相墓,立石为表今仍存。
惜哉俗态好蒙蔽,亦如小臣媚至尊。
政化错迕失大体,坐看倾危受厚恩。
嗟尔石笋擅虚名,后来未识犹骏奔。
安得壮士掷天外,使人不疑见本根。
杜甫在诗中详细描述了石笋当时的状况及他个人的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