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3月26日电 题:五村十年话变迁——循着**山西乡村考察足迹看乡村振兴
新华社记者赵东辉、晏国政、孙亮全、李紫薇
春和景明,万物昭苏。春耕备耕在山西由南到北次第展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三次来到山西,深入多个村庄,对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踏上新征程,我们循着**的足迹,再次上太行、访吕梁,深入*到过的五个村庄,听乡亲们讲述这十年的变迁,感受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一个职责:“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越走越有奔头”
这是位于山西省汾西县的一处梨园(2022年9月1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赵伟摄)
临近中午,吕梁山区暖洋洋的。山西省汾西县僧念镇段村,道路笔直整洁,新修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设施引人注目。见到蔡文明时,他正赶着羊群回家,120多只绒山羊是他家的“宝贝疙瘩”。“夏季卖毛,冬季卖肉,一年挣好几万嘞。”说起现在的生活,老蔡笑得合不拢嘴。
一年前的1月26日,**冒着风雪严寒来到段村,走进蔡文明家,同他拉家常、问收入、算收益,仔细察问脱贫后的生活。*对村民们说,建设现代化国家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要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越走越有奔头。
山西是革命老区,也是曾经的贫困地区。让老区人民生活越过越好,是**深深的牵挂。
念兹在兹,必有回响。从攻坚深度贫困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再到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在三次考察山西期间,对做好不同阶段的“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引着三晋乡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忻州市岢岚县的刘福有对此感受很深。现在居住在县城楼房里的刘福有把新家收拾得干干净净,一边招呼我们吃水果,一边拉开了话匣子。“现在有工作有收入,生活体体面面。”他说。
刘福有(右)和老伴在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广惠园移民新区家中(2021年12月22日摄)。新华社发
十年前的刘福有可不“体面”。那时他是赵家洼村的特困户,没心思考虑糊口之外的事情。赵家洼所处的吕梁山片区,深度贫困和脆弱生态交织,是山西省的脱贫攻坚主战场。
如何攻克这些贫中之贫、坚中之坚?2017年6月21日,**来到赵家洼村,看望深度贫困群众,攻坚深度贫困堡垒。
刘福有清楚记得*坐在他家炕沿上“拉话儿”的场景:“问家里摆脱贫困的难处和要求,问干部的脱贫举措和计划。”
走访完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在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听取脱贫攻坚进展情况汇报,集中研究破解深度贫困之策,发出啃下深度贫困硬骨头的号令。
易地建设搬迁安置小区、配套扶贫车间安排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家庭医生上门签约服务……一项项强有力的部署,一个个超常规的举措,纷纷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几个月后,包括刘福有在内的赵家洼村最后的留守村民“拎包入住”县城里的广惠园移民新区,开启了“想都没想过”的新生活。
脱贫之后,能不能稳得住,怎样才能持续增收致富?2020年5月,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再次来到山西。在大同,*深入田间,察看黄花长势。他对村民们说,乡亲们脱贫后,我最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确保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