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的出处。
“形而上”出自于《易传·系辞》
原文: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前两句文字的含义:
在有具体形状之上的称作“道”,“道”之下的被称作“器”;“道”,指的是肉眼看不见的,不可触摸的思想、法则、规则;“器”,指有具体形状、可以触摸感知的日月星辰、人体和万物。
《道德经》,老子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就明确提出了“道”。
古人为什么会提出“形而上”这个抽象而深奥的问题?今天相对于古代,不论是社会形态、人文思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多数人的思想为“利”所驱,为“利”所使,带着功利的思想去研究宇宙本源和人类的起源,这怎么会有清晰的思路和准确的答案?
思索这些问题什么意义?和我们的房贷、存款、豪车有关系吗?有人还在恶意揣测、戏谑古人的用意。
世道变迁,人心不可同日而语。
“道”,是天地运行的规律,无形无相,无影无踪,不可触摸,但是却能够化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上至日月星辰、下至飞禽走兽,贩夫走卒、达官贵族皆由道生,一切生灵都来自于“道”。
一切天体运转的轨迹,所有世事变迁、生灵的繁衍都源自于“道”,这样说,“道”不重要吗?“形而上”不重要吗?
“形而上”为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谓之道;“形而下”为天地万物、生灵,谓之器。
人领略了天地之道,懂得天地变化的规律,顺应和效仿了天地之道,人不就能和天地同步、人类的社会不就和天地一样天长地久、长久的繁衍生息了吗?
这样看来,古老的华夏民族文化就是人类生存的智慧。
在古代生活条件单一、匮乏,食不果腹的时代,古人能够忧患于后世,思索人类的未来和命运,着实令后人折服。
这个问题看起来既抽象又遥远,但是在地球上的体现既漫长又繁琐,本次文明到今天已经走过了几千年的时光。
只有“形而上”还不行,还要有“器”,还要在人间有具体的表现,这就是——人类的文明。
人,是地球的主宰,只有人才配拥有文明,动物不配,动物、其他一切生灵都是为人而存在。
中国人的象形文字、华夏古老的思想和文化,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
假如没有人类的文明会怎么样?大家可以想象,当一群人第一次出现在地球上,生存环境恶劣,生存条件极端匮乏,更可怕的是没有任何正常人的思维和情感,没有任何正常人理性的思想和礼仪,会是一种什么状态?
这时候人没有语言,更没有文字,不知道怎么用火,不知道怎么御寒,甚至不知道怎么躲避野兽的袭击,更不具备人的感激、喜悦、希望、同情、豁达、乐观、含蓄、委婉、忠孝、礼仪等人最基本的情感和思想。
假如不知道人的礼仪、廉耻,只知道填饱肚子,依靠人的本能在繁衍、生存,和野兽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拥有一个人的外形,这样的人是不是很可怕?
这时候就需要用人类的礼仪和文化来规范。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三皇五帝出现了,规范了人的婚姻制度,让人知道了自己的父母;开始制衣、穿衣御寒,开始发明和引导人们使用各种人类生存的工具和方法,把人从野兽中区别出来,说白了,三皇五帝就是在铺垫人类的文明。
春秋时期诸子百家出现了,道、儒、法、墨、兵、名、农、医等百家学说开始丰富和充实人的思想,使中国人开始进入了礼、仪的时代,懂得、拥有了人的仁爱、大义、礼节、智慧、信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人间最基本的思想和礼仪。
人类走到今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岁月。
这就是人类文明的“器”,是“道”在人间的具体体现。
说白了,华夏古老的传统文化就是天地之道在人中的具体体现。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意义所以,古人提出的“形而上”就是告诉后人天地有“道”——天地之道,“道”是天地万物产生源泉,天地间的日月星辰、生灵万物都源自于“道”;地球的主宰——人,应当尊“道”,尊奉天地之道,传统文化中最古老、最重要的祭祀文化,就是尊奉天地之道的体现。
在所有中国民间活动中,祭祀文化、祭祀活动、对神灵、上天的祭祀也是最隆重的,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祭祀也贴切的体现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告诉后人“道”的神圣和尊贵。
一句简洁的“形而上者谓之道”浓缩了多少文明和历史,伴随的是上古圣贤对华夏文明的铺垫,同时,也奠定了人类赖以繁衍、生息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