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中山大学分别用普通话和粤语“大家好”向大家问好,入乡随俗的一举让广东人民倍感亲切。其中,耳尖的阳江网民不淡定了!不禁发出“这不就是字准腔圆标准的阳江话吗?”认真听听,的确与正儿八经的阳江话十分相像。无论是他原想表达粤语时的发音偏差,还是像网友调侃道的“请了个阳江籍翻译”。随着视频的流传,阳江话以这样的方式出圈,一下子蹿红了一波。
早两年,《广东最难懂的方言排名榜》出炉,阳江排前10名。有人说:“阳江话是全世界唯一的一种语言”。细想这话说的也对,除了土生土长的阳江人,谁也听不懂,不会说阳江话。
位于广东粤西地区的阳江,毗邻江门、茂名、肇庆等地,大多地方,都以“白话”交流较多,为什么只有阳江人讲阳江话?多年来,阳江话是如何不被融合保持独立性的?
独特的地理文化 形成阳江方言
方言,是一个地方民俗、习惯、文化、传统的积淀,也是传承乡土文化的载体。方言的形成与时间和空间有关,古时候交通不便,山川阻隔给方言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广东古称“百越”之蛮地,由于“关山阻隔,以南岭为界,岭南偏安,岭南方言相对稳定,脱离了北方汉语演变的主轴线”,从而形成具有岭南特色的语言。然而,阳江处于三面环山一面靠海的特殊环境,因战乱、灾害、社会动荡,中原汉人几次大规模南下,与越人接触、定居后,带来了古汉语与所到之处的语言融合。
阳江虽然范围很小,目前常住人口不足300万,土地面积不够8000平方千米的城市,但深远的历史却形成了其独特的民俗文化以及独特的语言。据《阳江县志》记载,阳江方言主要受到四种文化的影响:俚僚文化、中原汉文化、闽客文化和海外文化。
漠阳江流域的土著居民是南越人;到隋唐时的俚人,他们创造了俚僚文化;秦汉以后,中原汉人南下,汉文化相继移植于此;明清以来,阳江先后有善耕山的客家人与善耕海的闽南人入居,而他们的客家话与闽南话亦融为阳江话的一部分。以后,少数海外居民入居,带来了海外文化。
多元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整合成具有自己文化特质和风格的流域文化,姑且称为“漠阳文化”。文化孕育于江河,生活在漠阳江流域的阳江人孕育了漠阳文化,阳江话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孕育的。
阳江方言形成了区域性的语言特色既保留了古越文化痕迹在声韵母系统和句式结构方面与白话相似,又与高州方言有相通之处故有人按广东地域文化分布将阳江方言划归“高阳广府文化亚区”中的“粤方言高阳片”,最大的特点是声调比较高音调有11个之多。
因近海风浪大这里的人说话不能柔声细气比广州话的音调要高昂、尖锐有时外地人听了认为在“吵架”。也正因为如此,阳江话才独特而不可代替。
保护地域文化 让方言“活”起来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语言文化是有地域性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语汇消亡与新增。“整个阳江话的词,有向普通话、广州话靠拢趋势。过去阳江人讲‘交关’现在改为‘利害’,用‘以后’代替了‘果掉’”。这是阳江籍文艺家陈慎光《阳江话》一书中对阳江话流失的表述。
随着外来人口的流入,本地人也注重推广普通话,逐渐,有的家庭放弃了阳江方言的传承,不主张儿童跟随大人讲方言。
阳江话是维系漠阳文化世代相传的重要纽带,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我们要延续阳江话,传承本土文化。近年来,阳江文艺界有识之士不断搜集整理与方言有关的民谣、诗歌、戏曲等,对阳江方言进行保护、研究,使方言及所承载的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以阳江方言表演的节目《关键时刻》在省第五届戏曲花会比赛中获金奖。张伟 摄
由阳江方言派生的“阳江白榄”“阳江花笺”“阳江山歌”等数板、曲调、歌谣,向来受到群众欢迎。江城区“一条龙”演出队长期以阳江方言表演节目,曾被广东省文化厅表彰为“先进文艺团体”;越来越多阳江花笺作品登上了省城舞台,让外地人领略了阳江方言的精彩。
众人接力 深化阳江话研究与开发
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黄伯荣是阳江人,一生都在深入研究家乡的母语,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出版了《阳江音系》《广东阳江的形容词》《阳江话动词的动态》等专著。
桑梓情深,乡音永记。 为了完成父亲生前的遗愿,黄伯荣之女黄绮仙接过保护方言的接力棒,整理了两尺多高的手稿,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完成了《阳江方言研究》的出版。
《广东阳江方言研究》出版。梁文栋 摄
“至少早在1928年,就有人研究过阳江话,并出版了四卷本的《阳江土语字典》。”阳江市高凉文化研究会主席冯峥认为,黄伯荣研究阳江话在国内权威报刊发表论文,著书立说,正式出版,广泛发行。自此,阳江话登入汉语研究的大雅之堂,与国内各大语种相提并论平起平坐,可以说,黄伯荣是把阳江话推向国际的第一人。
纪念黄伯荣百年诞辰暨学术思想研讨会在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举行。巫雅柠 摄
对普通话的推广传播和对地方方言的研究保护与实际运用方面,“推普”“保方”是黄伯荣先生鲜明的语言态度和语用立场。他以身作则,为人们树立了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工具与人交际交流的典范。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容慧华如是道。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正处级干部薛桂荣认为,阳江要延续地域历史文脉、实现打造“海丝文化名城”的目标,必须要加强对阳江文化名人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如编写《阳江历史文化丛书》,开发特色文创产品,让游客把阳江文化带回“家”等。
对阳江话颇有研究的本土文化人陈慎光希望,阳江话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好东西,不能丢,阳江话还是阳江人的根,我们要把根留住。
【策划】赵强
【撰文】巫雅柠
部分资源整理于:《阳江县志》、潇湘晨报
【作者】 巫雅柠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